2024年05月06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特别声明!!!
站内搜索:
首页>>会议报告>>会议报告




《国际计量动态》2012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8/8/2 13:54:21


 
《国际计量动态》2012年第1
(总第9期)
 
赴瑞士国际组织专才培训的报告
 
一、     组团和培训的基本情况
经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由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合作司组织的国际组织专才培训团组于2011年10月18日至11月7日在瑞士进行了为期21天的学习培训。
这次培训的主要任务是访问质检业务相关的国际组织,通过学习各国际组织的主要工作程序、运行模式和战略发展,培养精通国际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实现质检国际组织工作五层次战略,实质性提高质检系统在相关国际组织地位和话语权,推动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国际多边战略合作与发展。同时学习国际组织的管理经验,为进一步开拓国际间的质检业务工作奠定基础,促进“十二五”的质检国际合作的科学发展。
质检领域的国际组织具有覆盖领域广、专业性强、数量多的特点,涉及检验检疫、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多个方面。此次培训团组共19人,由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司韩建平处长担任团长,团员有: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郑华欣,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司朱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王赓,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杨志华、陆梅、宋丽,亚太法制计量论坛(APLMF)秘书处张超,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陈颖,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刘智勇,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张楠,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王顺安,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陈鹏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张敏,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田义龙,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崔启明,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严可仕,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方步月,广州计量检测技术研究院周伦彬。
这次培训学习了标准化、计量、质量、检验检疫等国际组织的章程和技术工作程序,学习了承担国际组织秘书处的经验以及执行国际组织项目的要求和经验,了解和掌握了国际标准制修订的最新情况,及时跟踪了国际组织的发展战略,研讨分析了质检领域关于质量管理、检验检疫合作以及合格评定等领域的关键问题,有助于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多边规则制定的能力。
二、培训的基本概况
针对此次培训的目的和特点,出国前团组特别邀请国家外国专家局领导、国际组织专家对学员们进行了预培训,保证了出国培训效果。
此次培训到访的各国际组织及其相关协作单位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世界卫生组织(WHO)、WHO旅行医学门诊合作中心、世界贸易组织(WTO)、瑞士质量协会(SAQ)、瑞士联邦计量局(METAS)。
学习课程分为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旅行医学工作、瑞士质量认证、计量管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国际标准化等五个学习单元。
学习采取了集中授课、提问、调研、讨论、案例分析、考试等多种形式和课上与课下相结合,不同领域相结合的方式,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学员自觉、主动、积极思考,并结合总局的工作职责、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自己的工作实际,全方位地讨论问题,取得了丰硕的学习效果。
三、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旅行医学工作
1、在苏黎世大学医学院暨世卫组织合作旅行医学门诊部的学习
世界卫生组织旅行医学合作中心、苏黎世大学旅行医学门诊部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旅行医学门诊专家之一,也是WHO在欧洲的两所合作旅行门诊机构之一。该门诊机构担负着WHO旅行医学和预防接种指导刊物的年度修订和旅行医学信息反馈工作,并参与旅行医学政策制订工作。培训团组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旅行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概况
旅行医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它连接着旅行和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医学科学,与旅行相关的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心理学、急诊医学、医学护理、地理学甚至社会学都与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开始于30多年前的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旅行人群的迅速增长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主要工作范围涵盖了与旅行相关的所有医学领域。WHO、国际旅行医学会、欧洲旅行医学会和亚太旅行医学会都定期举行相关的工作大会,一方面传播旅行医学的新信息,另一方面对从业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回顾和信息搜集。除了举办各类旅行医学工作会议,WHO还出版了旅行医学指导书籍,为旅行医学执业人员和旅行者提供旅行医学最新信息。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新近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国际入境旅客数增长了4.5%,达到4.4亿人次,与上年同比增加1900万人次。因此,关注旅行产业发展的质量,有效控制和预防各种流行性疾病,已经成为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关心的一项重点工作。2003年的“SARS非典”和2009年的“H1N1甲流”以及狂犬病、黄热病等流行疾病重创了世界旅行产业,并波及到其它相关产业。流行疾病带给全球和各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足以说明旅行产业的脆弱性和加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目前旅行医学所关注的人群的主要构成是:旅游者(约占旅行总人数的50%)、劳工、移民和难民、因工作或学习进行的跨境旅行。其中最需要关注的人群包括:长期驻留或反复往来于某些区域的旅行者,劳工、移民和难民,从疫区返回的人群和从发达国家返回发展中国家的探亲访友者,低预算的旅行者和探险人群等。
旅行医学的主要职责和工作方式是旅行前的咨询、旅行中监测护理、旅行后的身体状况回顾和旅行相关疾病的治疗。通过这些工作,增进旅行者对旅行相关健康问题的理解和防病知识,最终达到健康旅行的目的。国际旅行者的健康和其原居住国、目的国的人群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关注旅行健康问题,已成为各国传染病监测和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方便快捷的旅行医学门诊合作模式
为了更好地为旅行者服务,同时便于搜集和整理旅行医学相关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情况,旅行医学门诊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并朝着网络化和互相协作、共同应对高危害性疾病流行的方向发展。WHO的合作门诊也正是基于协调各国共同应对跨境高危疾病的传播而建立的。WHO旅行医学门诊需具备旅行医学相关的医疗设施,如:安全的工作场地,可保护旅行者隐私的咨询场所,具有预防接种资质,特别须获得接种黄热病疫苗的官方认定资格。
2、在日内瓦大学旅行医学门诊部的学习
WHO国际旅行医学负责人、WHO官员国际卫生条例(IHR)协调人、日内瓦大学WHO合作中心负责人等分别就WHO国际合作中心的功能和作用、WHO在旅行医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关注的合作领域等讲授了以下课程:
WHO国际合作中心功能和作用的介绍。WHO国际合作中心是由WHO总干事指定的机构。各WHO国际合作中心构成了国际合作网络,开展WHO各级规划和活动。WHO国际合作中心是一个受到高度评价的合作机制,是经WHO认可的机构,主要任务是在区域和全球实现WHO的战略目标,加强全球卫生工作的科学性。
    WHO国际合作中心可以是一个机构,但在多数情况中,是某机构中的一个部门或实验室。世卫组织国际合作中心的典型例子是大学的医学系、国家研究所的实验室、医院科室、政府部委各部门、国家学术机构。
    要被指定为WHO合作中心,被推荐的机构必须在开展共同计划的活动过程中曾与世卫组织成功合作。对新中心的指定须经过严格审查,特别要评估以下方面的能力:
(1)授权机构的科学和技术声望;
(2)授权机构在国家卫生、科学或教育体系中占据的位置;
(3)授权机构的科学和技术领导质量;
(4)授权机构在人员、活动和供资方面的稳定性;
(5)授权机构与国家、区域和全球相关机构之间建立的合作工作关系;
(6)授权机构是否有能力并是否愿意促进WHO的规划活动;
(7)授权机构及其活动在技术和地理方面与WHO规划重点的相关性。
WHO在旅行医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其关注的合作领域是依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IHR2005》)的要求,旨在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保护旅行者健康,向卫生当局提供专业建议,以及指导旅行卫生执业者工作。WHO在旅行医学方面的主要工作包括:旅行相关预防接种;根据所获得的各国疾病流行资料,间接地对旅行卫生状况、旅行卫生对国际间的交通和贸易的影响状况进行监测;向旅行者提供相关的旅行医学咨询;根据旅程中的疾病流行情况,对运输工具进行防病除虫处理;通过共享资源和更新卫生健康信息,指导旅行卫生执业者更好地为旅行者提供正确的咨询。
《国际卫生条例2005》(《IHR2005》)的目的和范围是“以针对公共卫生风险,同时又避免对国际交通和贸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的适当方式,预防、抵御和控制疾病的国际传播,并提供公共卫生应对措施。”《IHR2005》各项条款还更新和修订了原来的某些技术职能和管理要求,包括适用于国际旅行和运输的证书以及国际港口、机场和陆路口岸的要求。《IHR2005》附件1对每个国家对外开放的指定机场、港口和陆路口岸国境卫生检疫的核心能力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要求,WHO近期完成了对黄热病流行危害信息的修订工作。根据各成员国的建议,WHO对可向旅行者推荐的进行黄热病的预防接种的区域进行了重新定义;对有黄热病传播危险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重新定义,由此可以了解到对黄热病证书的潜在需求。修订后,将地理区域划分为四个相关部分:地区性流行区、一过性流行区、低危流行区、无黄热病感染危险区。
WHO关注的和旅行医学相关的另一工作领域是人群集会的健康维护问题,其大型集会的定义是指世界各地的旅行者集中到某处参加国际化的活动,如:大型体育赛事和大型祈祷活动等。WHO在这方面的作用是:
(1)对大型集会进行人群患病风险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能相关的疾病清单,了解集会、活动的国际化程度,相关预防接种的推荐,活动举办国的旅行者的卫生状况,是否符合国际卫生条例的相关要求。
(2)准备过程中的工作。包括召开会议与举办国达成共识,向举办国的相关专家进行意见征询等。
在旅行医学中,各国的信息共享是重要的工作基础,与WHO有合作关系的信息共享渠道包括:WHO网站、WHO每周疫情通报、WHO专家组参与每两年修订一次的《国际旅行与健康》;旅行社、媒体和宾馆等协作单位;大使馆、领事馆;旅行和卫生合作中心;协议国卫生当局管理下的入境口岸等。目前未在中国设立旅行医学国际合作中心, WHO正计划在亚洲建立国际合作中心。
(二)质量认证与计量管理
1、在瑞士质量协会(Swiss Association for Quality,SAQ)的学习
在瑞士质量协会,学员们接受了三个科目的培训:人员认证、全方位质量管理和卓越企业。
(1)    基本情况介绍
瑞士质量协会的总部设在瑞士奥尔藤(Olten),主要有4个领域方面的工作:会员和分支机构/专业组的管理;人员能力和资格认证;卓越企业评价;质量活动的实践与参与。协会及其分支机构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和卓越企业五个领域里给予企业和机构以支持。
瑞士质量协会成立于1965年,拥有1800个会员,其中80%为企业会员,其余为自然人会员,协会在德语区、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区共设有11个分支机构,其中德语区6个分支机构,会员比例为80%,法语区4个分支机构,会员比例为16%,意大利语区1个分支机构,会员比例4%。协会有五个专业组分别为:信息、医疗产品、医药化工、风险管理和瑞士卓越企业项目。
    协会以提高瑞士企业和组织机构的竞争力为目标,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卓越企业五个领域开展认证和评价活动。
协会在质量培训、综合管理体系和卓越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累计培训质量管理专家超过3万人,学员在瑞士的企业中对强化质量管理和提升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协会以瑞士“SAQ”和欧洲“EOQ”证书认证为目标编制培训教程,并结合企业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安排大量的质量管理案例,供学员在学习中进行分析。案例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通过案例的分析,提升了对质量工作的认识和质量风险的控制。协会拥有50名来自第一线和大学的讲师。这些讲师具有丰富的质量管理实践经验,通过与众多知名培训机构成功合作,已积累了超过30年的培训、咨询经验。协会组织的培训可以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以及其他语言提供相关咨询以及培训。
(2)    产品、服务和出版物
协会和分支机构开展全方位的专业培训和咨询,举办专业活动和专业会议。协会和分支机构每年在各地要举办大约50次的专业活动。协会出版的专业杂志《管理和质量》是瑞士综合管理系统和卓越企业的领先出版物,在瑞士有较大的影响力。
(3)    人员认证培训(课程)
SAQ是瑞士政府授权的第三方机构,是瑞士人员能力和资格的认证机构,在政府的唯一授权下开展质量、环境、安全、风险管理和信息五个领域里的人员能力和资格考试,每年颁发人员认证证书超过3000人。
①HERMES人员能力认证是一个开放的培训模式。认证目的是保证信息和交流技术项目统一和有步骤的进行。
②ISTQB ( International Software Testing Qualification Board ) 是针对软件测试人员的国际性认证,分初级水平、测评分析、技术测评分析、测评管理和专家水平等几个级别。
③IREB(International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Board)是需求工程专业人员的认证,分初级水平、高级水平。
④EUROPEEAN ORGANIZATION FOR QUALITY 是针对欧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内容的人员认证。
⑤SUVAPRO 是针对劳动安全保护专家的人员认证,分劳动安全保护工程师和劳动安全保护专家两个级别。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人员技能和资格的认证将会继续扩展。目前针对中国软件市场人才的需求和用人范围的扩展,协会正在开拓中国软件测评人员认证(ISTQB)的市场。
SAQ对人员认证的理解有独特之处,对申请者的实际技能非常重视,参评者的知识和能力将作为考评对象。培训团组与SAQ围绕如何开展人员认证开展了一堂互动式的培训。
SAQ介绍了人员认证的意义:SAQ认为从学校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文凭将失去意义,更重要的则是在工作中的实际能力。在完成学业和学历之后,对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瑞士政府一贯坚持的做法,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质量协会坚持人员认证的统一性、公正性和独立性,坚持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培训和考试分开的原则、客观评判的原则。为保证考试的有效性,协会定期组织专家对考题进行修订调整,以保持考题的公正性,维护瑞士国家考试认证制度的权威性。自2002年起已经发放了10000张认证证书,通过认证的人员获得用人市场的高度认可。
(4)    全方位质量管理培训(课程)
协会针对质量管理标准设计了以下培训科目:质量综述、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方案、QM专业人员的新挑战、培训结构实例、培训方式和教学法信息。
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方案培训有七个领域:质量及工艺流程管理;质量保证;卓越经营;风险管理及安全性;IT行业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工具。
在质量管理中包含有各种功能,作为企业一定要有企业生产计划、生产流程和输出产品三个环节,其中要全面贯彻质量管理、质量保障和质量控制,随着专业化分工,大企业有实力按照质量管理、质量保障和质量控制进行专业化分工,而小企业实力较弱,需要培养综合型人员,进行质量管理、质量保障和质量控制的集成管理,也称质量管理(QM)集成。在瑞士,中小企业占据了企业的多数,也是瑞士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为中小企业培养优秀质量管理人才是协会始终坚持的服务方针。
优秀的企业管理要考虑战略研究与控制、产品开发与设计、严格流程控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环境的管理、信息安全、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企业内部的审计、法律服务支持、安全保护及工作安全、运营风险管理多个方面。企业质量管理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通过分析,对质量管理专家的新要求包括:一是要成为质量管理的领航人兼企业发展的联络人;二是要坚持改进、完善和提升结果导向为中心;三是以解决方案为核心的竞争力;四是具备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五是能够在变革过程提供支持;六是有能力面对高度复杂、未知及不断变革。
(5)    卓越企业评价(课程)
卓越企业评价是受布鲁塞尔的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M)的委托开展的。SAQ每年向40个左右达到卓越企业标准的企业颁发证书。
    为什么要开展卓越企业评价活动?这个制度的作用与现有ISO 9000质量管理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呢?带着这些问题,学员们在认真听课的同时,开展了踊跃提问和热烈讨论。
卓越企业评价不同于ISO 9000质量管理,这个标准更明确了现代企业的领导责任、质量责任、环境责任、经济责任,以及对员工和消费者的责任。卓越企业评价制度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和企业管理与建设的标准,是先进企业的标准,是ISO 9000所不能覆盖和替代的。为了彰显欧盟企业的先进性,提升企业竞争力,目前卓越企业评价已经在欧盟国家推行,属于自愿性行为。获得这个殊荣的有众多国际品牌公司,如宝马、西门子等公司。卓越企业标志可以在公司文件和名片上使用,以表示公司的信誉和荣誉。卓越企业评价标准涉及内容和评分标准有:
推动者(Enablers):
①领导者(leadership),分A、B、C、D、E五个评价级别;
②人(People),分A、B、C、D四个评价级别;
③战略(Strategy),分A、B、C、D、E五个评价级别;
④伙伴关系与资源(Partnership &Resources),分A、B、C、D、E五个评价级别;
⑤过程,产品和服务(Processes&,Products &Services),分A、B、C、D、E五个评价级别;
结果(Results):
①人员结果(People Results),分A、B两个评价级别;
②客户结果(Customer Results),分A、B两个评价级别;
③社会效益(Society Results),分A、B两个评价级别;
④主要结果(Key Results),分A、B两个评价级别。
卓越企业评价分为一、二、三、四个级别,每年都有企业申请,三级、四级占多数,只有很少企业达到一级、二级(一级每年只有2至3个)。卓越企业由SAQ颁发证书和奖杯,证书有效期为2年。
目前,全球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协会(Global Excellence Model Council)包含了以下国家和地区的多种模式:澳大利亚, SAI Global;欧洲,卓越企业(EFQM);印度,产业联盟(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y);日本,生产力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Japanese Productivity Center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新加坡,跨越新加坡(Spring Singapore);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计划(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Program)等。
(6)    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协会注重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和理论知识的专家中挑选培训师资,在培训教学中列举真实案例,采用讲座及讨论、训练及应用的学习模式,结合学员实际面临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注重实践效果的学习是协会坚持的教育培训原则。在学业结束前,评估学员的实际工作完成能力(即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学员实际的职业上进行考核),使得学员结合实践学有所用,用有所获,既体现知识学习,又有丰富的创造性。
    2、在瑞士计量局(METAS)的学习
(1)基本情况介绍
座落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威伯尼(Bern--Wabern)的瑞士计量局是“政事合一”的计量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有:科学计量研究、法制计量检定和监督管理、工业校准服务等。其负责跟踪国际计量单位的定义,研究建立国家计量单位制和计量基准,检定、校准计量标准,保证国内计量量值与国际单位的协调一致,为工业、贸易、民生、环境、能源测量、实验室认可、质量认证检验提供溯源保证。
METAS现有员工154人,多数接受过专业和技术教育,有9%的女性员工,31%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讲德语的占74%,讲法语的占24%,讲意大利语的占2%,另外还有10位见习学员。
METAS经费的70%由政府拨付,30%靠校准服务收入,超出30%收入的5%上缴政府。METAS在欧盟范围内积极争取校准服务对象,尤其在意大利边境地区为方便服务企业客户提供校准服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ETAS的质量计量工作。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总时间超过200年,自1801年开始就有质量计量。闻名世界的瑞士梅特勒公司就以生产质量计量标准器具和天平享誉全球。质量和品牌让瑞士人骄傲自豪!
(2)国家计量标准和量传体系建设
METAS建立有瑞士计量检定(计量)标准,简称瑞士检定服务机构(SVS),为下级检定实验室的工作计量标准提供量值传递,由他们开展为贸易、安全、健康、环境、能源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这部分属于强制性的。与此同时,METAS还建立有瑞士校准参考(计量)标准,简称瑞士校准服务机构(SCS),为下级校准实验室的工作标准提供量值传递,由他们开展为科研、工业和交通测量仪器的校准服务,这部分是非强制性的。
上述两部分的检定标准和参考标准都需要向上溯源至瑞士国家计量基准或国家计量标准。在METAS建立了法制计量用的检定标准,而工业参考计量标准是利用社会资源来完成的。在METAS还建立有瑞士国家实验室认可服务体系(SAS),对工业企业建立的校准实验室开展能力认可,促进社会校准资源的共享公用。在2006年以前,SAS隶属METAS,2006年后独立运作,但仍由METAS提供认可服务的专家。
 
 
 
 
 
 
 
 
 
 
 
 
 
(3)能力建设
METAS是国际米制公约组织成员,一直致力于跟踪国际质量定义的重新定义工作,研究功率天平,近年来与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瑞士梅特勒公司、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开展合作,正在研究第二代功率天平。METAS的专家向学员们介绍了正在研究的氢原子钟和铯原子喷泉钟。在METAS所开展的计量科学前沿研究项目中,纳米计量是具有突出水平的。结合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他们投入力量组织研发了纳米计量标准,目前有纳米级粗糙度标准、纳米级微小尺寸的测量标准、纳米级二维测量标准等。METAS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不求大而全,只做感兴趣的(提升国家技术创新和代表瑞士水平的)研究。
1999年10月,METAS加入国际计量互认体系(CIPM MRA),按照国际计量委员会的规定,接受国家计量院(NMI)之间的国际同行评审,每五年一个周期,邀请德国PTB或欧盟其他国家计量院的同行专家对其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进行评审。METAS坚持能力建设务实的质量目标,有需求才会去做,而不是一味追求CMC的数量。
(4)法制计量
METAS在瑞士政府计量办公室的授权下,负责全瑞士的法制计量监督管理工作。METAS制定的法制计量政策要保持与欧洲法制计量组织(WELMEC)以及与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的一致性,以保证欧盟在实施法制管理上的协调一致,同时要指导瑞士各州的法定机构保持政策上的一致性。在瑞士有48个政府或私人的检定实验室和76个授权检定实验室。
METAS在法制计量上执行欧盟计量器具指令(MID)所规定的绝大部分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明年计划考虑将出租车计价器、水表、测速仪、工业辐射、工业电表、酒精检测仪等纳入强制检定。
在瑞士,有证标准物质(CRM)一直由设在比利时的欧盟标准物质研究所负责研制和发售。欧盟已经制定有标准物质的未来发展规划,包括生物测量用标准物质,由于他们的工作基本满足瑞士国内的需求,因此METAS不再组织重复研发有证标准物质。
瑞士是个能源强国,国家有能源立法。由于水利资源丰富,在瑞士,60%是水电,1座煤电厂,4座核能电厂(运行的只有1座,其他3座储备);瑞士对电力进行立法,民众可以选择不同的电力公司供电,随之有了能源计量,比如智能电表等,这些已经纳入发展规划,但需要根据发展和使用情况逐步建立计量标准。由于水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家庭没有水表,用水是不计量的,但考虑节约和环保的要求,政府正在拟定安装家用水表,对用水进行限制,METAS已经着手建立水表计量检定装置。能效方面有很多计划,都是推荐性的,每年安排一些质量抽查,如加油机等,各州在抽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METAS,以便做出处理决定。
(5)环境设施
METAS占地不大,从外表上看,地上建筑十分简单,但室内装修十分考究,尤其是精密实验室都建设在地下,具有±0.1℃的恒温和40%至60%可调湿度的实验室,纳米实验室采用洁净条件,员工进入必须穿着洁净工作服。实验室布局科学合理,隔离有效,使用方便。学员们参观了几个典型的精密实验室,通过视窗观看实验室内的陈设和科研情况。METAS向学员们展示了实验室供气和恒温恒湿系统。各种管路排序有条,场地安静、干净,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实验室的外走廊,布置有一个反映计量历史的文化区,陈设着淘汰的机械天平、万能工具显微镜、长度测量仪等,在这些陈列品背后的黑墙上,书写着数以百条的物理数学推导公式,高低、长短、简繁无序,犹如在苍茫宇宙中的科学探索,是计量科学文化真实的写照。
(三)世贸组织(WTO)
1、培训内容简述
培训团组详细学习了WTO的总体情况以及TBT和SPS协议,此外,培训还采用实例学习和考试等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学员对WTO/TBT和SPS的理解。
2、WTO机构介绍
主要介绍了WTO的发展历史、机构设置、人员组成、机构性质、WTO工作目标、主要原则及争端解决机制等。
世贸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具有法人地位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起,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WTO的宗旨是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服务;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大幅度消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并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目前共有153个成员国。
WTO的核心是促进贸易自由化,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性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和法制统一原则。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在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乌拉圭回合(Uruguay Round)通过的《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则和程序的谅解协议》(简称DSU)。DSU共27条和4个附件,就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与范围、管理与运作、一般原则、基本方法和程序、建议与裁决的实施和监督、贸易报复、涉及最不发达成员的特殊程序、专家组的组成、职责和工作程序、常设上诉机构及上诉程序、多边体制的强化等问题分别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定。
3、TBT协议
授课教师介绍了TBT工作委员会人员组成和工作方式,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在贸易中发生作用的情况对比,TBT措施的合法性目标,各个成员国采取的TBT措施并进行通报、咨询和评议的总体情况以及TBT与其它国际组织的工作关系和合作关系。
TBT(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简称,是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一项多边贸易协议,是在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同名协议的基础上修改和补充的。协议适用于所有产品,包括工业品和农产品,但涉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由SPS进行规范。
TBT的宗旨是为使国际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在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以及标签标志制度等技术要求方面开展国际协调,遏制以带有歧视性的技术要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服务。
TBT的合法性目标主要包括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保证出口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等。技术性措施是指为实现合法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
TBT的主要原则包括:避免不必要的贸易壁垒原则;非歧视原则;协调原则;等效和相互承认原则;透明度原则。
TBT与其它国际组织建立有良好的工作关系和合作机制,如: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TU(国际电信联盟)、ILAC(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AF(国际认可论坛)等。
4、SPS协议
授课教师介绍了SPS工作委员会人员组成和工作方式,SPS工作方针是实现贸易安全、保护健康、促进发展,SPS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实施SPS协议、受理投诉以及与TBT合作等,关于SPS在贸易壁垒与满足成员国保护健康需要之间的协调平衡工作,通报各国采取的SPS措施概况,通报各国采取SPS措施被其他成员国提出异议反对但依然执行的概况(其中中国排列第四位),通报各国发起对其他成员国采取SPS措施提出异议反对但未得到反馈解决的概况(其中中国列第四位),通报SPS措施主要涉及的领域排序是涉及动物健康41%、涉及食品安全28%、涉及植物健康25%、涉及其它6%,通报1995年以来SPS受理的312个问题概况(其中200个未解决、95个已解决、17个部分解决),关于SPS目前面临的问题:行业协会标准、与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CODEX(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三个组织的发展合作、与其他WTO工作组的合作关系、关于私人标准的协调工作、其他国际组织的信息资料的收集工作。
(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培训团组分别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中央秘书处接受有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知识的培训。
1、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学习
(1)ISO的基本情况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专门机构,是国际标准化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组织。ISO的任务是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标准化及其有关活动,以利于国际间产品与服务的交流,以及开展国际间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合作。
国际标准化活动最早开始于电子领域,于1906年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其它技术领域的工作原先由成立于1926年的国家标准化协会的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Associations,简称ISA)承担,重点在于机械工程方面,ISA的工作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2年终止。1946年,来自25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其目的是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和工业标准的统一。于是,ISO这一新组织于1947年2月23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ISO于1951年发布了第一个标准----工业长度测量用标准参考温度。
ISO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全称(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缩写并不相同,为什么不是“IOS”呢?其实,“ISO”并不是其全称首字母的缩写,而是一个词,它来源于希腊语,意为“相等”,现在有一系列用它作前缀的词,诸如“isometric”(意为“尺寸相等”)“isonomy”(意为“法律平等”)。从“相等”到“标准”,内涵上的联系使“ISO”成为组织的名称,当然“尺寸相等”需要用标准测量来保证,这就引申出标准化与计量的内在关系。
ISO是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其成员由来自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国家标准化团体组成,代表中国参加ISO活动的国家机构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SO与IEC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参加IEC活动的国家机构也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SO和IEC作为一个整体担负着制订全球协商一致的国际标准的任务,ISO和IEC都是非政府机构,它们制订的标准实质上是自愿性的,这就意味着这些标准必须是优秀的标准,它们会给工业和服务业带来收益,会被自觉采用。ISO和IEC不是联合国机构,但它们与联合国的许多专门机构保持技术联络关系。ISO和IEC有约1000个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各会员国以国家为单位参加这些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的活动。ISO和IEC还有约3000个工作组;ISO、IEC每年制定和修订约1000个国际标准。
(2)ISO标准的内容
标准的内容涉及广泛,从基础的紧固件、轴承、各种原材料到半成品和成品,其技术领域涉及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农业、保健和环境等。每个工作机构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该计划列出需要制订的标准项目(试验方法、术语、规格、性能要求等)。
ISO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制定国际标准、达成一致意见提供一种机制。其主要机构及运作规则都在《ISO/IEC技术工作导则》中予以规定。其技术结构是,ISO有800个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它们各有一个主席和一个秘书处,秘书处由各成员国分别担任,目前承担秘书处工作的成员团体有30个,各秘书处与位于日内瓦的ISO中央秘书处保持直接联系。通过这些工作机构,ISO已经发布了17000多个国际标准,如ISO公制螺纹、ISO的A4纸张尺寸、ISO的集装箱系列(目前世界上95%的海运集装箱都符合ISO标准)、ISO的胶片速度代码、ISO的开放系统互联(OS2)系列(广泛用于信息技术领域)和著名的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等。
此外,ISO还与450个国际和区域组织在标准方面有联络关系,特别是与国际电信联盟(ITU)有密切联系。在ISO、IEC系统之外的国际标准机构共有28个。每个机构都在某一领域制订一些国际标准,通常它们在联合国控制之下。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世界卫生组织(WHO)。ISO、IEC 制定了85%的国际标准,其余的15%由这28个其他国际标准机构制定。
(3)ISO的宗旨
ISO的宗旨是: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以利于国际物资、服务的交流和互助,并扩大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国际标准,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工作,与其他国际性组织合作研究有关标准化问题。
(4)ISO的组织结构
ISO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全体大会、主要官员、成员团体、通信成员、捐助成员、政策发展委员会、理事会、ISO中央秘书处、特别咨询组、技术管理处、标样委员会、技术咨询组、技术委员会等。
 
 
 
 
 
 
 
 
 
 
 
 
图1  ISO组织机构(1:全体大会;2:政策发展委员会;3:理事会常务委员会;4:特别咨询组;5:理事会;6:中央秘书处;7:技术管理局;8:战略和技术咨询组;9:技术委员会)
 
➣ 全体大会  全体大会由官员和各成员团体指定的代表组成。通信成员和捐助成员可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全体大会。它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其议事日程包括ISO年度报告、ISO有关财政和战略规划及司库关于中央秘书处的财政状况报告。全体大会由主席主持。
➣ 理事会  理事会主要由官员和18个选举出的成员团体组成,负责ISO的日常运行。理事会任命司库、12个技术管理局的成员、政策发展委员会的主席,决定中央秘书处每年的预算。
➣ 中央秘书处  中央秘书处是ISO所有组织机构的秘书处。
➣ 政策发展委员会  政策发展委员会是全体大会的顾问委员会,它具体分为:合格评定委员会的任务是配合WTO/TBT协定的贯彻实施制定有关合格评定的政策和标准,主要制订有关产品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实验室认可和审核员注册等方面的准则;消费者政策委员会,主要制订指导消费者利用标准保护自身利益的指南;发展委员会,是一个专门从事帮助发展中国家工作的机构,管理ISO发展计划,提供经费和专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进标准化工作。
➣ 技术委员会  ISO技术工作是高度分散的,由227个技术委员会(TC)承担。在这些委员会中,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界代表、研究机构、政府权威、消费团体和国际组织都作为对等合作者共同讨论全球的标准化问题。管理一个技术委员会的主要责任由一个ISO成员团体(诸如AFNOR、ANSI、BSI、CSBTS、DIN、SIS等)担任,该成员团体负责日常秘书工作,并指定1至2人具体负责技术和管理工作,委员会主席协助成员达成一致意见。每个成员团体都可参加它所感兴趣的课题的委员会。与ISO有联系的国际组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都可参与工作。
➣ 技术管理局(TMB)  负责向理事会提交有关ISO的组织协调、战略政策以及技术工作的报告和建议等工作。
➣ 特别咨询组  为了宣传ISO的宗旨和目标,ISO主席可以在理事会的批准下,邀请致力于国际标准化的组织的领导人作为ISO的对外执行领导,由他们来组成这个咨询组。
➣ 技术咨询组  如果有需要,技术管理会将成立技术咨询组致力于为开展工作而提供部门或部门间的协调,整体政策和后台支持。
➣ 理事会常务委员会  财政常务委员会主要负责为司库提供财政上的顾问,为理事会和秘书长关于ISO所提供的服务价值评估等问题提供建议。
战略常务委员会主要负责向理事会提出恰当的政策和战略事项,并提出相关意见,准备年度战略施行计划并每五年修订一次“ISO战略发展计划”等工作。
ISO的组织机构分为非常设机构和常设机构。ISO的最高权力机构是ISO全体大会(General Assembly),是ISO的非常设机构。1994年以前,全体大会每3年召开一次。全体大会召开时,所有ISO团体成员、通信成员、与ISO有联络关系的国际组织均派代表与会,每个成员有3个正式代表的席位,多于3位以上的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与会;全体大会的规模大约200~260人。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年度报告中涉及的有关项目的活动情况、ISO的战略计划以及财政情况等。ISO中央秘书处承担全体大会、全体大会设立的4个政策制定委员会、理事会、技术管理局和通用标准化原理委员会的秘书处的工作。自1994年开始根据ISO新章程,ISO全体大会改为每年一次。
近年来,ISO在建设全球体系(ISO----A Global System)中高度注重与计量组织、认可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与其它标准组织携手计量组织和认可组织共同开展国际和各国标准及一致性基础的建设工作。在学员们提问三大体系之间存在何种合作与推动关系时,ISO秘书长( Rob Steele,Secretary General)认为,“计量支撑着标准化的实施。如果没有计量的支撑,标准化将是软弱无力的;合格评定是对标准实施结果的系统检查和评价活动;三者相互支撑推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发展。计量、标准化和认可组织之间紧密合作,三者构建起了标准和符合性的基础。” 为此,ISO中央秘书处、国际计量局(BIPM)、国际认可论坛 (IAF)、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贸易中心(ITC)、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联合委员会(JCDCMAS)共同撰写的《发展中国家和在转型变革国家中应对支撑可持续发展和贸易技术基础建设》的报告中,认为计量、标准化和合格评定是构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1)IEC的基本情况
IEC初建时期总部位于伦敦,1948年移到了位于日内瓦的现总部处。1887年至1900年召开的6次国际电工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电工标准化机构,以解决用电安全和电工产品标准化问题。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召开的国际电工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建立永久性机构的决议。1906年6月,13个国家的代表集会伦敦,起草了IEC章程和议事规则,正式成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1947年作为一个电工部门并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76年又从ISO中分立出来。IEC标准的权威性是世界公认的。IEC每年要在世界各地召开一百多次国际标准会议,世界各国的近10万名专家在参与IEC的标准制定、修订工作。IEC现在有技术委员会(TC)95个,分技术委员会(SC)80个。IEC标准在迅速增加,1963年只有120个标准,截止到2000年12月底,IEC已制定了4885个国际标准。
IEC的宗旨是促进电工、电子和相关技术领域有关电工标准化等所有问题上(如涉及标准的合格评定)的国际合作。工作目标是:
Ø    有效地满足全球市场的需要;
Ø    保证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IEC标准和合格评定计划;
Ø    对其标准涉及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评定;
Ø    为复杂系统的可操作性提供条件;
Ø    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效率;
Ø    改进人类的健康安全;
Ø    促进环境保护。
为实现上述目标,IEC出版包括国际标准在内的各种出版物,并希望各成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本国的标准化工作中使用和转化IEC标准。近20年来,IEC的工作领域和组织规模均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今天IEC成员国已从1960年的35个增加到160个,他们拥有世界人口的90%以上,消耗的电能占全球消耗量的95%。目前IEC的工作领域已由单纯研究电气设备、电机的名词术语和功率等问题扩展到电子、电力、微电子及其应用、通讯、视听、机器人、信息技术、新型医疗器械和仪表等电工技术的各个方面。IEC标准已涉及了世界市场中的80%以上的产品。
(3)IEC的组织机构
IEC的组织机构如图2所示。IEC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目前有53个成员国,称为IEC国家委员会,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机构作为其成员。每个成员国都是理事会成员,理事会会议一年一次,称为IEC年会,轮流在各个成员国召开。执行委员会处理理事会交办的事项。
IEC设立了170多个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各TC根据工作需要又设若干个分技术委员会(SC)和工作组(WG)。TC和SC的成员分为参加成员(P成员)和观察员(O成员)。P成员可参加TC和SC的技术工作,而O成员只能了解工作进度和得到该技术组织的文件资料,不参与技术工作或对标准的投票。
图2  ­ IEC的组织机构
 
(4)IEC标准
截止到目前,IEC总共发布了约6000项国际标准,拥有超过10000名技术专家,有170多个技术委员会,超过1100个工作组、项目组等技术机构,标准涉及300000个产品、系统和服务领域。
IEC标准按专业分为以下八类;
第一类(基础标准):名词术语、量值单位及其字母符号、图形符号、线端标记、标准电压、电流额定值和频率、绝缘配合、绝缘结构、环境试验、环境条件的分类、可靠性和维修性。
第二类(原材料标准):电工仪器用工作液、绝缘材料、金属材料电气特性的测量方法、磁合金和磁钢、裸铝导体。
第三类(一般安全、安装和操作标准):建筑物、船上的户外严酷条件下的电气装置、爆炸性气体中的电器、工业机械中的电气设备、外壳的保护、带电作业工具、照明保护装置、激光设备。
第四类(测量、控制和一般测试标准):电能测量和负载控制设备、电子技术和基本电量的测量设备、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核仪表、仪表用互感器、高压试验装置和技术。
第五类(电力的产生和利用标准):旋转电机、水轮机、汽轮机、电力变压器、电力电子学、电力电容器、原电池和电池组、电力继电器、短路电流、太阳光伏系统、电气牵引设备、电焊、电热设备、电动汽车和卡车。
第六类(电力的传输和分配标准):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电线、低压熔断器和高压熔断器、电涌放电器、电力系统的遥控、遥远保护及通信设备、架空线。
第七类(电信和电子元件及组件标准):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印制电路、电容器和电阻器、微型熔断器、电子管、继电器、纤维光学、电缆、电线和波导、机电元件、压电元件、磁性元件和铁氧体材料。
第八类(电信、电子系统和设备及信息技术标准):无线电通信、信息技术设备、数据处理设备和办公机械的安全、音频视频系统的设备、医用电气设备、测量和控制系统用数字数据通信、遥控和遥护、电磁兼容性,无线电干扰的测量、限制和抑制,报警系统,导航仪表。
(5)IEC的三大认证体系
国际电工委员会/合格评定局(IEC/CAB) 于1997年2月14日正式成立,由12个IEC的成员国推荐的人员和IEC的3个认证体系,即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体系(IECQ)、电工产品安全检验与认证体系(IECEE)和防爆电器安全认证体系(IECEx)的主席组成。其主要职责是:从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角度来制定合格评定政策;促进和保持与有关合格评定组织的关系;监督IEC合格评定活动及IEC认证体系的运作;决策建立新的IEC认证体系,并通过监督检查,做出改进、暂行或解散的决定。
①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体系(IECQ)。 IECQ正式成立于1981年,宗旨是:在IEC的授权下,依照IEC的章程,根据互惠的原则和国际互认制度的建立,提高业已经IECQ认证的电子元器件的信誉,以促进经过质量认证的电子元器件的国际贸易。IECQ目前有17个成员国。
②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检测与认证体系(IECEE)。 IECEE于1985年5月成立,其宗旨是:通过建立电工产品安全认证的国际互认制度,逐渐消除电工产品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目前,IECEE有43个成员国。
③国际电工委员会/防爆电气安全认证体系(IECEx)。IECEx于1996年成立,其宗旨是:通过建立防爆电气认证的国际互认制度,逐渐消除防爆电气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目前,IECEx有22个成员国。
3、IEC、ISO的区别与联系
(1)IEC与ISO的共同之处:它们使用共同的技术工作导则,遵循共同的工作程序。在信息技术方面,ISO与IEC成立了联合技术委员会(JTC1),负责制订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国际标准,秘书处由美国标准学会(ANSI)担任,它是ISO、IEC最大的技术委员会,其工作量几乎是ISO、IEC的1/3,发布的国际标准也是1/3,且更新很快。该委员会经ISO、IEC理事会授权,使用特殊的标准制订程序,因此标准制订周期短,制定标准速度快,但标准的寿命也短,有的几个月之内发布,过了几个月又马上开始修订。这主要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造成的。该委员会下设20多个分委员会,其制订的最有名的OSI(开放系统互联)标准,成为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接口的权威技术,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IEC与ISO使用共同的情报中心,为各国及国际组织提供标准化信息服务,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2)IEC与ISO最大的区别是工作模式的不同。ISO的工作模式是分散型的,技术工作主要由各国承担的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管理,ISO中央秘书处负责协商,只有到了国际标准草案(DIS)阶段,ISO才予以介入。而IEC采取集中管理模式,即所有的文件从一开始就由IEC中央办公室负责管理。
四、收获和体会
1、通过对瑞士质量管理体系的学习,学员们认识到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M)对企业质量管理评价的出发点是以提升企业质量管理为核心,而不是以企业获得奖项称号为目的。企业关注的是如何在生产计划、生产流程和输出产品等环节实现质量管理、质量保障和质量控制,对是否最终能够获奖并不关心。通过参与卓越企业评价,欧盟的企业通常在战略研究与控制、产品开发与设计、严格流程控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环境的管理、信息安全、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企业内部的审计、法律服务支持、安全保护及工作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实际提升。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M)和各国政府授权的卓越企业奖的评价机构也不对企业的任何产品进行评奖和发证,防止因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损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市场对产品质量的作用极其有限,在相当长的阶段,需要政府发挥作用,鼓励和监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安全。欧洲卓越企业评价制度为我国质量管理和监督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2、通过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学习,培训团组对ISO和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发展特点有如下体会:
(1)不断革新、力求发展。ISO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标准化领域的地位十分稳固,然而其各部门在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力求革新。如:标准制定部门新近实施的Living Lab项目,就是在不断分析现有ISO标准化工作流程中出现的瓶颈和改进空间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个别领域加以试点应用,最终根据试点效果决定是否大范围推广的创新性项目。如此的力求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机制给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
(2)服务意识和职业精神。作为ISO常任理事国成员,中国在ISO工作中的地位日渐提升,但从参与秘书处工作和标准数量上,中国还远远不能称为标准化大国或强国。然而,就是面对我们这样一个特殊身份成员派遣的由不同领域、不同背景构成的培训团队的访问,ISO中央秘书处仍十分重视,自上而下各部分的负责人均亲自参加了教授活动,秘书长还亲自陪同学员授课参观,直至培训结束。如此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精神让我们十分感动的同时,也引起深深的思考和共鸣。
(3)完善的工作体系和架构。无论是ISO或IEC,通过相关介绍和学习,我们了解到的都是国际组织内部完善、系统、高效的组织架构和工作程序,对于任何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问,在其工作导则中均做出了详尽的阐述和规定,这对于每一个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人员都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在导则中对于本机构的战略、地位、工作原则及与其他国际机构、成员、用户、相关方的关系都有十分详细的描述。认真学习和了解导则的条款和要求,对于巩固和拓展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3、通过对WHO和旅行医学的学习,学员们对加强国际旅行医学合作有很大收获。
(1)国际旅行业的发展和我国旅行卫生工作的机遇
根据WHO官员和旅行医学专家的授课,80年代后期旅行医学由于旅行业的快速增长而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从2008年起,随着我国跻身全世界旅行(游)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列,旅行医学相关问题日益突出,例如:旅行相关传入病包括输入性疟疾的防控、旅行者在旅行途中的安全问题、旅行前预防接种以降低旅行中罹患疫苗可预防疾病等问题。旅行医学是一项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医学科学,控制感染性疾病的跨境传播是国际合作和各国共同努力的成果,同时,它也是维持我国口岸开放、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条件之一。
目前我们刚刚步入旅行医学工作的初级运行阶段,部分省级保健中心的工作模式和人员配置已初具运作国际化旅行医学工作的雏形,但全国范围内对国际旅行医学相关工作的了解和推广与瑞士等先进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与瑞士相关部门和WHO的国际合作运行模式相比较,我们对跨境旅行人群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评估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判评机制和联动协调机制。在我国旅行(游)业发展壮大的今天,推动并发展系统内的旅行医学工作的国际化和职业化进程,不但可以弥补我国卫生系统在跨境疾病传播方面的不足,也可以进一步发展检验检疫事业,为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树立全球卫生的理念
公共卫生全球化趋势对国境卫生检疫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全球传染病疫情频发且日趋复杂,口岸传染病防控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组织、乃至多个国家。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对交通贸易便利性的重视和人们对公共卫生伦理的关注常常使传统的卫生检疫措施遭遇困难。当前需要以公共卫生全球化的战略性目光,引入“全球卫生(Global Health)”理念,做好新形势下国境卫生检疫工作。“全球卫生”理念是指跨越国家和政府界限,动用全球性力量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它囊括了疾病、卫生体系、卫生筹资、卫生人力等诸多方面,更注重直接或间接影响多个国家的卫生问题,更强调全球性的合作,旨在解决非一国之力所能克服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在抗击非典(SARS)、甲型H1N1流感防控、东南亚国家登革热防控、非洲艾滋病疫情控制、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项目等工作中都可以看到全球卫生理念的作用。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对中国人民至关重要,对全球卫生也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应对全球卫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卫生检疫事业的发展应更加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络,包括与各国政府及其卫生部门、跨政府机构(如WHO、IATA、IMO)、非政府组织、各种健康相关的基金会、公私伙伴关系及慈善机构等全球卫生的行为体进行充分的协调与合作,通过借鉴先进经验、推广本国经验、提供技术或资金援助等方式,共促健康。另外,还要依据我国国情,坚持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进一步理顺国境卫生检疫与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关系,加大卫生投入,合理分配卫生人、财、物资源,确保在国家层面、中层、社区层面和口岸全面达到《IHR2005》的公共卫生核心能力要求。
(3)卫生检疫工作的延伸
对出入境人员和出入境传染病的监测,是检验检疫的职能之一。目前,虽然传染病的监测工作仍然是重要的工作,但国际领域对出入境人员的监测工作,已远远超出了传染病的范畴;由于国际旅行不仅仅是指旅游,还有很大比例的贸易和工作旅行。因此,对出入境人群的监测意义也不仅仅是防止传染病的传入传出,对慢性疾病状态下的国际旅行保健工作和旅行中的伤害防护和精神健康也成为业界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而这些旅行相关领域或多或少地与国际间的贸易和其他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国际旅行人群活动是完成贸易、外交、学习、文化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基础,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工作也应是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职责之一。
4、通过在WTO的学习,培训团组体会到,目前国际上知名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逐步发展起来,一些发达国家通过行业协会标准对进口市场形成垄断控制,实际上构成了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在实质上形成贸易壁垒。行业协会标准已经超过了国家或者法律设置的技术要求,形成了新的贸易壁垒形式。根据SPS委员会的统计,目前至少有400个行业协会标准对国际贸易形成壁垒,SPS委员会建议在SPS相关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行业协会标准问题,但目前尚未形成被多数认可的正式议题或得到一致意见的解决。培训团组体会到,WTO /SPS工作委员会的协调,耗时较长,工作成本很高,实质上要解决问题比较困难。影响WTO成员国政府之间的互信合作的因素十分复杂,发达国家利用在WTO的话语权,实质维护自身利益。我国是进出口贸易的大国,应当树立维护我国利益的坚定信念,不为发达国家所左右,积极争夺WTO的话语权。
5、关于瑞士经济发展特点的体会。瑞士是一个多山且资源不多的内陆国家,不具有发展大工业的条件。正是因为国情所限,瑞士人将自己的战略发展目光锁定在其他国家没有的项目上,发展精密机械制造,生物制药,利用山区发展畜牧业,利用山多水多的特点发展旅游业,从一个靠输出雇佣军谋生的贫穷国家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发展成了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培训团组总结归纳了5点瑞士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1)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尊重各类人才,为有不同追求的青年创造不同的就业渠道,使得不同能力的人才都能得到极致的发展;瑞士国家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瑞士在义务教育阶段按学生志愿开展教学,立志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继续大学深造,为今后从事研究工作创造条件。愿意从事技能型工作的青年也可以选择专业学习或者就业培训,为从事技能型工作创造条件。大学和专科教育都是免费的。瑞士法律对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员制定了公平的规定,不存在由于工作性质不同而形成的社会歧视。不同层次和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制度,给瑞士的科学研究和先进的加工制造业提供了很多优秀的符合性人才,解决了青年就业难和先进加工制造业缺少人力资源的问题。特别值得借鉴的是瑞士人才培养的理念: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结合,教育培训与工作技能提升相结合,坚持文凭加技能的务实人才培养方针,造就了不同岗位的不同人才。
(2)结合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瑞士农业却采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理,每年都进行全国的粮食和肉类需求统计和分析,粮食采用从邻国进口的方式,其他农产品和肉类按计划分配给各个州的农村,农民进行畜牧业的养殖,每月农民补贴4000-5000瑞士法郎,确保农村地区的稳定,农产品的物价水平十分稳定,城乡差别很小。而我国农业发展缺乏国家的统一计划安排,造成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波动,给农民和消费者利益均带来损失。瑞士的农业发展思路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坚守瑞士特有的共同理念和文化,做自己热爱的,做别人不做的,做实际需要的,认准了就坚持到底。在瑞士,随处可以看到高水平的国民素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追求极致卓越的工作目标,没有口号,不为功利,追求未来,在他们看来,今天的设计和努力是为第三代、第四代人在做铺垫。在瑞士,无论是在实验室、办公室,还是街道马路上,社会各个环节都显得那样平静、协调和有序。
(4)依法治国。瑞士有高度民主和严格的法律,政府的决策和法律的形成是要经过民众投票,一旦形成法律就要严格执行。在瑞士,由于资源条件所限,政府的很多重大决策是要经过民众投票决定的,如对旧建筑的保护方面,瑞士都有很严格的规定,新建的一定要有规划审批,必须要当地居民全体同意,所以瑞士的古老建筑保护的相当好。国家为发展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国民为了自己切身的利益都能自觉严格地遵守法律。
(5)坚持中立。瑞士是一个中立、法制和低税收的国家,这是根据国情制定的一条发展政策,为此吸引了许多国际大型公司到瑞士投资。除此之外,发展旅游业、会议业也是一项不可动摇的国策,既能发展山区经济,又能增加数额巨大的旅游收入。由于中立,瑞士也是国际组织最多的国家,发展国际会展业也是一项基本国策。
五、工作建议
(一)综合建议
1、建立质检体系的综合战略发展研究机制,为建设一个体系完整、分工清晰、合作有力、运行有效的质检体系和持续发展提供法律、政策、架构、资源、手段和方法的研究。
2、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大质检工作体系,引入国际运行机制,加强横向的交流与合作,更多地参与国际活动,获取信息,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3、加强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作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基础的研究,力求三者相互结合、形成合力,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在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加强质检不同领域之间跨部门、跨专业的联系和沟通,通过联合培训、交流、研讨等不同形式,建立跨专业的质检专家沟通渠道和平台,促进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协调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口径和工作方式,提升质检系统参与国际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5、在总局系统内开设国际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主题论坛,达到质检各领域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质检领域的国际组织专才培养,制定长期有效的战略和规划,使专才培养常态化、系统化,适时总结培训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创新质检国际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2、建立质检国际组织专家库,按照质检参与国际组织五层次战略培养各类国际组织工作专才,及时、有效地交流相关领域的动态和信息,对于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检验检疫等不同领域的重点国际组织,建立针对其不同部门工作的跟踪机制,做到及时收集信息,及时通知对口部门和相关单位,及时应对和反馈,进而提升质检领域参与国际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关于加强我国旅行卫生与国际组织合作的建议
1、开展与WHO旅行卫生机构的合作,学习借鉴国际组织对旅行卫生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建立我国的分析模式,对传染病监测工作数据库进行管理。积极申请建立WHO旅行医学国际合作中心,并与国内卫生主管部门的数据共享,鼓励旅行医学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地收集整理相关数据,为检验检疫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通过与WHO的合作,结合我国创建国际卫生机场、国际卫生港口工作,开展WHO《IHR2005》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关系研究、国境卫生检疫与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关系研究、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口岸卫生检疫风险分析及动态管理研究、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促进我国现行的国境卫生检疫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在《IHR2005》框架下的不断发展。
3、以公共卫生全球化的战略性目光,引入“全球卫生”理念,围绕全球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跟进国际合作项目,以便在参与国际活动中获得较新的动态信息,有利于管理层有效地介入国际领域的活动,也有利于在国际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4、借鉴ISO和IEC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加强国际间合作,利用我国担任APTHS国际组织秘书处的优势,主导制订国际旅行医学行业标准,提高质检系统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话语权,适应我国不断增长的国际旅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关于改进企业质量管理的建议
1、借鉴欧洲卓越企业评价制度,制定中国优秀企业管理模式的长效机制,设置企业管理质量奖,引导企业实质关注质量体系的建设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缩小与国际优秀企业间的差距。
2、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激励体制、机制、标准、规范应尽量采用国际通行的做法和标准,以获得国际社会的信任。
(五)关于改进我国计量管理和科研的建议
1、按照法制计量和工业计量的要求,分别建立检定服务和校准服务的管理体系,区分检定用的计量标准和工业测量用的计量标准,以支持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和国家技术创新。
2、关注有证标准物质(CRM)的研发和协议标准的研发,加强生物领域计量体系、标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有必要针对检测协议标准进行规范和说明。
3、加强工业计量保证和服务能力建设,尤其是要紧紧围绕“十二五”七大新兴产业,加快与国际同步和协调一致的工业计量标准的研发。
4、加强前沿和基础性量子物理计量基准的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加强计量的国际合作,为工业生产和先进制造提供更多、更准、更好的计量服务。
(六)关于加强我国WTO相关工作的建议
1、我国应关注发达国际行业协会标准的问题。一是我国应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并予以积极关注,以便适时发布风险预警并采取应对措施;二是国家有关部门应促进我国行业协会发挥更加有效的组织作用,尤其是对进口产品标准有能力形成协调一致的要求,以便在应对国外有关壁垒时具有采取对等措施的能力。
2、充分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在法律上的刚性、技术上的弹性、形式上的隐蔽性,认识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世贸规则实现自身利益的实质,建议在涉及质检领域的TBT与SPS加大研讨力度和战略研究,形成维护我国利益的话语体系,以期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发挥质检系统参与WTO工作的作用。
  3、积极帮助我国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推动标准一致化行动。SPS协定将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CODEX(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作为三大标准体系,在当前的国际合作中,采用国际标准是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障碍最简单可行和有效的手段之一,也可以极大地促进和推动国家间或区域性的质检合作。采用国际标准不仅是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而且是合理保护本国利益的有效措施。因此有必要加强标准、计量和检验检疫应对SPS协定的联动机制。
4、积极推动国家间标准、计量、检验、检疫、认证、认可领域的互认工作。TBT和SPS领域内的计量器具型式评价结果的互认、检验检疫结果互认、实验室认可互认工作可以极大地便利贸易通关,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5、建立国际间信息交换渠道,增加政策法规透明度,增进政府互信。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下,各国政府一方面已认识到TBT与SPS的作用,熟练运用和应对TBT与SPS措施的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扩大TBT和SPS措施运用的范围。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渠道,可以改善TBT和SPS领域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增进政府互信,主动发挥TBT和SPS措施的积极作用,降低TBT和SPS措施的负面影响,推动国际贸易健康、顺利发展。
(七)关于加强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我国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联合培养、出国实习等多种途径和渠道,打造国际标准化专家团队,提升我国从事国际标准化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试行专职承担ISO、IEC等国际组织秘书等职务人员的专才培养计划,鼓励中青年专家担任国际职员,派驻国际组织长期工作。
2、国际标准化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快速发展期,我国今年刚成为ISO和IEC常任理事国,并逐步扩大自身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当中的作用和影响,尽管在个别优势和特色领域处于引领和主导地位,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为落后,能力配置薄弱,人员水平差,核心技术优势缺失等问题显著,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作为贸易大国,但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地位不高,话语权还很弱,对全球工业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不高。应加大对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我国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水平。
(八)关于合格评定工作的建议
培训团组与IEC等国际组织深入研讨了第三方合格评定问题,根据ISO/IEC标准的定义,合格评定可分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合格评定。第一方合格评定是产品、过程或服务的供应方自身实施的,常被称为“供应商合格声明”;第二方合格评定是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采购方实施的;第三方合格评定是相对于第一方和第二方合格评定而言的,是由独立于第一方和第二方的人员或机构实施的活动。因此,我国政府所属的检验检疫实验室符合第三方合格评定机构的定义,国际组织对此也充分肯定。
建议利用国际组织对我国政府实验室属第三方合格评定机构的支持,认真研究分析政府实验室和商业性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特点,宣传政府实验室具有的公正性,树立我国政府实验室在国际社会的权威地位。
 
(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司韩建平、计量司郑华欣供稿)
 
 
 


附件:
版权所有: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后台管理]  今日访问:69607总访问量:2096327  

最佳浏览分辨率1280*800或1440*900为了本系统能更好的为您服务请使用IE8.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