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特别声明!!!
站内搜索:
首页>>会议报告>>会议报告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会讯》2012年第一期


发布时间:2018/8/2 13:54:21


 
 
 
《会讯》
 
2012年第一期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学会《会讯》,信守为会员服务的宗旨,通过文字及部分图片方式,无偿为广大会员和会员单位宣传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产销需求、合作意向,介绍新书籍、新资料等方面的信息。学会竭诚欢迎广大会员及团体会员单位踊跃投稿。
学会每期《会讯》在寄发文本的同时,也将在学会网站上刊发,使广大会员及早获得信息。
 
 
学会秘书处(常设办事机构)各职能部门电话
 
 
秘书长:             王顺安     010-84639010
副秘书长:           杜小平     010-84639522
学报编辑部(南区):  赵晓娜     010-84253162/64271480
会员团体部:         徐  钢     010-84639757
财务部:             仵淑华     010-84639732/33
综合部、标物办:     姜亚平     010-84639753
学术部、规程审定:   刘  健     010-84639756
咨询部、中启认证     何  毅     010-84639521
          注册计量师办公室:              010-84626923
标物办、规程审定(南区):       010-84250921
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南区):       010-84257234
 
学会新址(北区):北京市朝阳区育慧南路3号(100029)
学会原址(南区):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8号
北京1413信箱(100013)
          学会网址:www.china-csm.org
目    录
 
 
学会工作
 
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工作 …………………………………1
光辐射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3
几何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5
力学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6
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8
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10
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13
通信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15
温度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15
真空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17
质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21
流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24
电磁计量专业委员会工和总结…………………………………………………26
自动计量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27
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28
热物性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29
压力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30
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31
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会工作总结………………………………………………33
医学计量分会工作总结…………………………………………………………35
电子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38
室内环境及材料测试分会工作总结……………………………………………39
组织工作委员会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工作总结…………………………………40
编辑工作委员会工作总结………………………………………………………41
科普与信息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制成九个化学重要标准物质………………………42
新疆发现特大型稀有金属矿床储量超现有全国总储量………………………43
玉树发现储量300吨超大型金矿………………………………………………43
青海发现首个亿吨级铁矿区……………………………………………………43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原副理事长潘必卿同志逝世………………………………44
 
 
学会工作
 
 
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在学会的领导下,在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在技术专业委员会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召开了成立大会。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中国玻璃行业的计量测试工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也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开创了新的工作局面。
一、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于2010年12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正式成立。并于2011年10月26日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参加会议的领导有: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宋伟副司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徐钢主任、中国日用玻璃协会赵万帮秘书长、中国医药包装协会马晶主任、中国建材院情报研究所崔源声所长。中国包装联合会玻璃容器委员会也发来贺信。出席成立大会的还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北京药检所、国家质检总局兰州检测中心、北京华宇达玻璃应用技术研究院及玻璃企业的委员代表、检测仪器的生产企业等31人。会议宣布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选举了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和副秘书长。
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加强玻璃行业生产过程分析检验的基础工作,面向全国的玻璃研究机构、玻璃检测机构、玻璃生产企业、专业院校,为玻璃行业的研究、生产、测试、计量基标准提供了一个技术交流、发展、合作的平台。团结各行业,为玻璃行业实现企业计量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和企业的自身发展做出贡献。
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挂靠在北京华宇达玻璃应用技术研究院。委员会的业务范围:理论研究、国际合作、学术交流、书刊编辑、技术推广咨询服务。办公地点:北京朝阳区管庄东里北楼118室(邮编100024)
电话:86-10-65759967    传真:86-10-51164648
电子邮箱:hyd-yjt@163.com
二、召开了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
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顺利召开。王锋秘书长宣读了《玻璃分析检验专业委员会管理条例》(草案),与会委员对《条例》(草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由“专委会”秘书处负责按照委员表决通过的修改意见,对《条例》(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后上报。会议还对“专委会”今后的发展方向、工作内容及开展工作的重点事项进行了讨论。统一确立了积极开拓玻璃分析检测领域的各项工作,研究、推广、应用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提高我国玻璃分析检测水平,促使我国玻璃工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专委会”将在学会和各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在“专委会”全体委员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积极开展“专委会”的各项工作,为促进我国玻璃工业和计量测试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2011年计量、分析的技术推广与应用工作
“专委会”帮助国内6家大、中型玻璃企业新建立了理化测试中心,并培训了一批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人员;为山西祁县筹建“国家玻璃器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供了整体规划、设计、技术咨询服务;为数十家玻璃及相关的企业提供了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四、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2012年的工作计划
    1)进一步发展吸纳关心玻璃分析检测技术的专业人士成为委员会委员,提高“专委会”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
2)组织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2012年专业技术年会,组织委员、专家撰写技术论文进行会议交流。
3)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学习国际同领域的先进技术。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正在与美国AGR公司联系,争取2012年在中国举办一次技术交流活动,促进中国玻璃检测技术与国外检测机构的技术交流。
4)以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为桥梁,开展、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之间相互合作与交流。
5)利用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这个平台,更好地为我国玻璃企业提供玻璃分析检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信息交流等服务工作。
目前,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聚集了我国在该领域中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我国经济发展中。“专委会”是为全国玻璃企业服务的,是一个与国际先进计量检测部门、研究院所相互学习和合作的组织,是为我国玻璃行业培养高级分析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地方。“专委会”将全面开展玻璃理论研究、学术与技术交流、计量测试与分析的推广和应用,在开展学术交流工作中,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力争在经济、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做出更大成绩,为中国玻璃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玻璃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委员会供稿
 
光辐射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一、年度工作会议
2011年初光辐射计量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制定了本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时间安排。针对LED光源产业发展的计量需求及光辐射计量科技进展组织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
二、年度技术活动
(1)组织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2011年9月23日至26日光辐射计量专业委员会在西安组织召开了光学计量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学术交流。内容包括:计量理论和方法、计量技术、国际比对;会议期间还将针对国内急需建立计量标准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研讨;并针对企业测试人员的需求及仪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与交流。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同济大学李同保院士出席了学术交流会并作专题报告。会议发表论文73篇,同时出版了论文集。
来自全国从事光学计量与检测、光学技术研究、光学仪器与器件研究等领域,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振兴计量测试研究所、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辽宁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1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光学遥感中心、深圳市迈昂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精密光学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光学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计量院、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美国蓝菲光学、扬州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北方光电集团等单位的78人参加了会议。
(2)开展了LED计量行业计量检测需求研讨工作
2011年7月25日至26日,委员会在广东省惠州市召开研讨会,供有45人参加会议。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光度测量、单管LED和LED灯具测量等。   
会议期间参观还考察了国家灯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雷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元辉光电有限公司、科锐光电有限公司等单位。通过研讨会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了行业的计量测试需求以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人员、设备、检测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从基准到应用计量器具的整个量值体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组织学术培训班工作
 2011年10月24日至26日,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光度计量和检测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光学计量及国际互认、光度测量基础知识、光度、色度测量基础知识、光度测量技术、LED测量技术、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及实例、LED平均发光强度、总光通量、颜色参数测量实验演示等。共有32个单位的40多人参加了培训班。
(4)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工作
委员会鼓励支持会员参加国际交流。一人前往美国参加了光辐射计量的新发展与应用(NEWRAD)会议并作了大会宣读论文,另有8人张贴论文。
2011年8月31日,委员会邀请CIE第一分部主席、英国Leeds大学颜色和图像设计中心的主任、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Ronnier Luo教授来计量院做“颜色体系、中间视觉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题目:Recent Development in Colour and Light。有25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光辐射计量专业委员会供稿
 
几何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几何量专业委员会是学会早期成立的专业委员会之一,秘书处设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长度所。几何量专业委员会是社会学术团体组织,其主要功能和工作内容是开展几何量测试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组织几何量领域的专业会议,开展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为企业提供几何量测试咨询,开展信息交流和技术推广等。
2011年新吸收会员4人。近年来,委员会不断吸收国内几何量计量测试领域的应用专家,使委员会更能代表几何量计量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组成的广泛代表性。目前,几何量专业委员会有会员101人,组成人员来自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学院、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各省市计量测试研究院、所等科研、大专院校和生产单位。
2011年几何量专业委员会继续在几何量专业领域起桥梁作用,促进会员单位间的横向和纵向科研交流与合作,促进会员间相互交流与合作。使委员会能更好地为企业和地方提供几何量测试咨询,开展几何量领域专业信息交流和专业技术推广。
几何量专业委员会2011年未组织大型的技术交流会。但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昌平实验基地为平台,以参观和技术交流为形式,多次展现几何量计量测试领域的先进技术,促进了几何量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
2012年,委员会将进一步发展会员,开展会员注册和换证工作。不断的吐故纳新,吸收积极参与和支持委员会的活动的新会员。
委员会拟订2012年8月召开年会暨技术交流会。会议论文征集将在5月截止。委员会还将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提高委员会在国际上的地位。
几何量专业委员会供稿
 
力学计量专业委员会总结报告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力学计量专业委员会,在主任委员张跃研究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力学与声学计量科学研究所所长)的领导下,2011年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开展井然有序,除了关注传统静态力学计量领域外,积极致力于运动学计量和动力学计量领域的开拓创新以及法制计量领域的国际最新现状和发展动态。
2011年是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立的五十周年。力学计量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设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力学与声学计量科学研究所的二级社团组织。分会成立以来,与力学计量专业的会员单位密切合作,在本领域计量测试技术、国家计量技术规程规范制定、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一批涵盖质量、称重、测力、扭矩、硬度、振动、冲击、测速等多个专业的重点项目,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为力学计量专业委员会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第十届亚太地区质量、测力和扭矩学术研讨会 — APMF (Asia-Pacific Symposium on Measurement of Mass, Force,Torque)于2011年9月19日 至 9月20日在西安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组织承办、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力学计量专业委员会协办。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泰国、德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62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分为质量、测力、扭矩、称重和硬度四个专题,共有27名代表介绍了各自的论文,并回答了现场提问。此外,还有11篇论文以张贴的形式在会议上发表。力学计量专业委员会共提交了7篇论文,均以介绍的形式在会议上发表。本次提交会议研讨的论文内容涉及与会各国和地区计量部门近几年来在质量、测力、扭矩、称重和硬度计量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扭矩计量的最新进展、动态力值计量的研究、质量及相关量计量领域的新装置、新仪器的研发及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这次研讨会增强了亚太地区计量院或研究机构间在质量及相关量计量领域的技术交流和沟通,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合作和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力学计量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11月9日在北京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召开了转速能力验证研讨会。应邀参加会议的院所、计量专家和代表共16人,分别来自3家科研院所及计量单位。力学计量专业委员会孙桥秘书长主持会议。本次研讨会分别围绕两个主题进行深入了的讨论:转速能力验证报告审定;转速检测校准技术交流。本次研讨会有效地加深了对转速计量技术领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参会专家、代表针对能力验证报告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提出了一些合理、可行的修改意见,提高了能力验证报告完成稿的质量和水平。与会专家、代表一致认为,本次能力验证报告的顺利通过,能够推动我国的转速计量技术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2011年11月26日至28日,力学计量专业委员会秘书杜磊参加了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在厦门举办的“中国计量测试学会2011年会员大会暨计量测试技术交流会”。
2011年12月22日,力学计量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召开了年度总结工作会议,秘书处全体成员共同总结了“十二五”开局之年本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进展,进一步明确了以动态力学计量检测技术和力学法制计量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为重点的总体部署。
力学计量专业委员会供稿
 
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依照“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章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建立诚信服务,在2011年开展了相关的委员会活动。现对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国内容量计量学术交流会
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10月22-26日在浙江省舟山市召开了“2011年全国容量测量学术交流会暨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年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戚宁武院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计量研究院杨俊涛副院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刘子勇主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计量测试所仇江海所长、河北省计量监督检测院屈宏强副院长、中国计量学院计量测试工程学院张洪军院长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的9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委员56名。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广军副校长致函本次会议。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刘子勇秘书长主持并致开幕词,对委员在百忙中参加会议表示欢迎,对会议承办单位舟山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表示感谢,舟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卢波副局长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词。
大会进行了容量计量技术研讨与交流。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会上宣读和交流论文12篇,30篇论文收录2011年度论文集。学术交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大型油罐容量计量中非接触光电测量方法的研究;
2、汽车罐车和卧式罐容量现场自动测量方法研究与计算;
3、液位计现场测试方法研究;
4、燃油加油机自动检定装置的研究与应用;
5、微小容量计量检定方法的研究和质量控制。
会议还安排了容量计量仪器设备的展示与交流。对大家关心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等高新设备进行了现场操作和讲解。
与会代表充分利用此次交流机会,就所关心的容量计量技术进行了广泛沟通和交流,达到了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们就容量计量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达成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与会委员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致表示应该充分利用专业委员会这个有利平台,积极组织和开展更多的容量计量会议和培训活动;第二,希望与会单位在容量计量技术研究方面开展更多的合作;第三,加强与国外容量计量技术的交流,学习和掌握容量计量领域的最新测量仪器和设备的新信息、新成果。
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回顾了已有容量计量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明确了今后学术活动的重点方向,对积极稳妥地推进容量计量领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二、国际容量计量学术交流会
2011年8月19-20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召开了“超微容量计量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由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刘子勇秘书长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的2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芬兰专家来华进行超微容量计量技术交流。
芬兰专家首先介绍了芬兰超微容量计量基本情况,作了“移液器计量技术专题报告”,并就大家关心的超微容量计量问题进行了讲解。随后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金涛博士作了“超微容量计量方法的研究”报告。此次国际学术交流对我国超微容量计量领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三、容量计量检定员培训
2011年9月16日-19日,委员会在杭州举办了“大容量计量罐容积测量技术”高级培训班,计量司刘新民副司长亲临会议,作了主要指示,来自各省计量院、部分地区计量所和石油化工、铁路、民航等单位的110名容量检定员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容量计量基础知识、JJG168-2005《立式金属罐容量计量》、JJG266-1996《卧式金属罐容积计量》、JJG642-2007《球形金属罐容量》计量检定规程和光电测量在大容量测试中的应用等。培训期间,大家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容量计量技术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四、2012年度工作计划
充分利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这个有利平台,积极组织和开展更多的容量计量会议和培训活动。
在容量计量技术研究方面开展更多的合作,完成社会急需解决的容量计量问题,大容量计量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光电测量法在大容量测量中的应用。
加强与国外容量计量技术的交流,学习和掌握容量计量领域的最新测量仪器和设备,以及新信息、新成果。
容量计量专业委员会供稿
 
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联系生物计量测试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2011年在委员会秘书长的领导下,在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紧密团结广大生物计量测试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和计量管理人员,积极开展了多项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委员会作为社团组织的指导、服务、自律、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一、积极开展国内外生物计量学术交流活动
1、2011年10月20日-21日,协办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与AOAC(国际官方分析化学家检测协会)中国分部联合主办、山东检验检疫局食品农产品检测中心承办的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的“2011食品安全技术与标准国际研讨会暨AOAC中国区会议”,并于会上做专版宣传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应主委会邀请,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王晶博士做大会报告《生物计量、标准和生物分析(基因/转基因)》。参会的一线检验检疫人员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转基因标准物质表现浓厚的兴趣,期望能够尽快将这些标准物质用于日常的检测中。
2、参与组织2011年7月11日-12日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举办的“生物分析仪器校准规范专家咨询会”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 1265—2010《生物计量术语及定义》宣贯会,进行咨询讨论和宣贯。
3、参与组织2011年12月-24号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举办的“生物分析仪器校准规范专家咨询会”,对该会议的“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仪校准规范”、“飞行时间质谱校准规范”、“傅立叶变换质谱仪校准规范”、“凝胶成像系统校准规范”、“菌落计数器校准规范”的咨询讨论推荐专家,并提出修改意见。
4、协助生物计量技术性组织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开展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和国家计量基标准国内量值比对的管理工作,推荐专家进行技术论证,通过培训和宣贯等活动扩大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的宣传和影响,以使该技术委员会充分发挥计量技术支撑作用,有效提高我国生物测量准确度水平。
二、为生物计量“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出谋献策
2011年8月~10月,参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技发展部组织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工程功能糖行业计量需求调研,对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永安制药公司等在生物工程功能糖方面的测量现状和计量需求进行了调研。
参与编写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环境监测关键计量技术标准及测量技术研究》,为环境领域的生物计量需求提出研究建议。
三、加强我国生物计量测试工作的交流
依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生物计量研究平台,加强与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等生物计量测试科技项目合作、学术研讨等形式,扩大交流,宣传生物计量知识,提高大家对生物计量测试的认识,推动生物计量测试标准溯源体系的建立,积极推动我国生物计量的发展。同时,向全国的生物计量科技工作者介绍国际生物计量研究动态。
四、加强我国生物计量工作的对外宣传
依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生物计量国际交流平台,通过ISO、CCQM、APMP和中日韩标准物质联合研制计划等窗口,宣传我国生物计量的研究进展,参加或组织生物计量国际比对和区域比对,申报生物CMCs,提高我国生物计量的国际影响力和研究水平。
五、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会议
2011年12月25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召开了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会议。会议对2011年的委员会工作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成绩,总结了经验,发现了不足,提出了2012年的工作计划。
会议指出,在2012年,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精神,以服务生物计量为目标,为广大生物计量测试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不断增强生物计量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人才培训基地作用,加强与各地计量院(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关于生物计量知识、生物标准物质的研制和使用、生物分析仪器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生物计量测试的不确定度评定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计量业务资源的共享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水平。有效整合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生物计量技术资源,充分发挥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中技术专家的优势和作用。完善与提升生物计量基标准体系,探索生物计量发展模式。积极加强生物计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开展计量合作经济体的沟通与交流,继续提升中国生物计量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积极参加生物计量国际比对,确保与国际上数据的等效性,以使我国的生物校准测量能力得到国际上的广泛承认。积极参与生物计量国际规则和技术规范的制修订工作,发挥生物计量在促进贸易和科技发展方面的服务保障作用。围绕“世界计量日”等开展生物计量的宣传活动,扩大宣传效果,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生物计量工作的认知度。
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供稿
 
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2011年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领导下,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召开了两次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
2011年10月20日-21日,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宇航学会计量与测试专业委员会、中国天文学会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中国GPS技术应用协会授时与时间专业委员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2011“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会议由中国宇航学会计量与测试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航天203所承办,旨在促进国内时间频率技术领域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国内时间频率技术领域的合作,会议共收到论文140余篇(论文集见附件),国内时间频率技术相关领域60余家单位共260多名专家和学者参会,创造了论文和参会人数的新高。
会议由中国宇航学会计量与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冯克明主持,国防科工局张良瑞副司长和总装技术基础局傅兴男总师致辞,北京大学王义遒教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李天初研究员、总参卫星定位总站韩春好教授、总装航天研发中心杨强文总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刘亮研究员、清华大学王力军教授、中科院武汉物数所高克林研究员作了大会报告。会议在原子频标与晶振、守时与时间同步、时频计量测试与应用三个主题展开广泛的学术交流,为时间频率领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交流平台,为专业科研技术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机会,对时间频率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
10月20日,委员会在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期间,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在北京美泉宫饭店组织召开了委员会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包括时间频率委员会委员及相关单位代表17人,会议由委员会李天初主任委员主持。主要议题包括:(1)介绍关于申报国家发改委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2)介绍原子钟发展规划的情况;(3)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改选的相关事宜。
解放军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韩春好研究员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高小珣研究员分别就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建设项目的背景及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和补充。委员会顾问北京大学王义遒教授介绍了编制原子钟规划的相关情况,指出相关领导的头脑中应建立起时间频率的发展规划。
与会代表通过讨论,认为委员会应该定期给相关管理机构上报发展建
议,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国内时间频率领域应鼓励竞争,但更需加强合作。应集中集体智慧攻坚克难,避免重复建设;
2、争取更多的、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举办权。华东师范大学马龙生教授提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办一次CPEM国际会议;
3、关于协调世界时UTC取消闰秒问题,我国在CCTF和ITU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应达成统一;
4、马龙生教授获得了2010年拉比奖,国内应该加强宣传力度。
经讨论,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增选王力军(清华大学)、冯克明(航天203所)、陈锦德(长河监管中心)、谢毅(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为时间频率委员会委员;增选王育竹院士(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和叶朝晖院士(中科院武汉物数所)为委员会顾问。
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供稿
 
 
通信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通信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是由全国通信计量测试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运营及管理等方面的企事业单位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家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行业性的社会团体。是发展通信行业计量测试事业的重要技术力量。委员会充分发挥合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为国家通信计量测试事业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主要工作如下:
1、组织研究开发本领域的计量测试新技术和新方法。组织编写、制订通信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9个。
2、组织委员会技术专家参与通信计量规程和校准规范的审定工作,召开审定会两次,共审定计量检定规程规范7个。
3、为召开2011年全国通信计量测试年会出版论文集一本,共收集计量检测技术水平的论文13篇,内容涉及仪器仪表的计量检定校准和通信设备测试。会议于2011年4月下旬在温州召开。
4、积极参加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立50周年相关庆祝活动。专业委员会依托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计量中心)被授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2011年度计量诚信三星级会员单位。
通信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供稿
 
 
温度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一、组织与召开学术会议
1、辐射测温技术学术交流会暨2011年年会
    温度计量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11月8日-11日在苏州市组织召开了“辐射测温技术学术交流会暨2011温度计量专业委员会年会”。本次会议的召开得到了学科领域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有来自计量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仪表制造等行业和部门的有关代表70多人参加了会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热工所王铁军副所长、苏州市计量所王燕所长、中国计量学院计测学院李东升院长和机电学院孙坚副院长、安徽省计量院何纲健副院长等领导及专家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温度计量专业委员会主办,由苏州市计量所承办,得到了苏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苏州市计量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王顺安秘书长预祝会议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是近年来专业委员会首次举办的关于辐射测温技术的专题会议。辐射测温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在非典、H1N1等应急控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会议邀请了国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报告,主要包括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原遵东研究员的“辐射测温计量动向与中国国家计量院研究近况”、哈尔滨工业大学戴景民教授的“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中国计量学院崔志尚教授的“辐射测温理论和技术”、清华大学热能系副教授符泰然的“高温辐射热物性与温度测试技术”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热工所邢波的“辐射测温仪器检定/校准方法讨论”等。美国福禄克公司、北京南奇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分别介绍了各自在温度测量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发展特点。来自苏州市计量所、浙江省计量院、福建省计量院等单位的代表分别进行了温度计量专业技术和自身发展特点等方面的介绍和讲解。本次会议报告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关注热点,技术深入的全面交流,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2、2012年第六届全国温度测量与控制技术学术交流会预备会议
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金志军与第六届全国温度测量与控制技术学术交流会的承办方中航304所有关人员进行了多次沟通与交流。在2011年年会期间,中航工业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的李伟、杨永军分别就前期的组织、准备工作进行了介绍,会议就征文的内容、论文集的出版、文章审核等与参会委员、代表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初步的意向,会议将由中航304所承办,计划于2012年9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目前征文和宣传工作已全面展开。
二、温度计量专业委员会网站建设
为便于委员会工作,提高效率和扩大积极参与,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温度计量专业委员会的网站建立工作已经筹备完成,预计2012年1月份开通运行,今后,温度计量专业委员会的有关会议、通知、活动等都将通过网站发布。2012年全国测温会议的征文工作也将采用电子化方式,全部工作都将通过网站进行。
三、核心带头作用的充分体现
温度计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段宇宁副院长继2010年当选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委员后,2011年当选国际计量委员会测温学咨询委员会(CIPM-CCT)主席,这是我国代表首次担任国际计量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席一职。显示了我国温度计量领域的国际地位和水平。
四、温度计量人才建设成效显著
参加2011年学术交流会议的有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也有成果显箸的青年技术骨干、还有活跃在检测一线的计量工作人员及各高校的老师、学生等。反映了我国温度计量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昭示了温度计量技术未来的广阔前景。温度计量专业委员会将继续为广大从事温度计量的科技工作者做好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平台,为促进我国温度计量事业的持续发展和稳步前进做出贡献。
温度计量专业委员会供稿
真空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真空计量专业委员会2011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1、学术交流活动
    2011年9月16日-19日,真空计量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航天510所副所长李得天主持。全国真空技术领域的同行10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收录论文59篇,其中检漏技术30篇,真空计量技术17篇,质谱检测技术12篇,并出版了会议论文集。大会设1个主会场和2个分会场。本次会议特约五篇大会报告:
(1)电离规研究新进展;
(2)空间质谱计应用与检测技术;
(3)基于分形理论的密封介质漏孔流导的计算;
(4)阴极蒸发特性的实验研究;
(5)恒压法正压标准漏孔校准技术研究。
其中李得天主任委员作的“电离规研究新进展”引起到会委员和代表们
的极大关注,尤其是电离规研究新进展对真空测量领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
性。冯焱副主任作的《恒压法正压标准漏孔校准技术研究》代表们也非常感兴
趣,认为为正压漏孔的校准开创了新的校准方法。
会议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真空测量仪器生产厂家。介绍了目前真空测量
仪器设备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态,为代表们提供了大量的最新真空测量仪器
的信息,便于工作中采用最新的真空测量手段。另外,代表们对如何办好专
业委员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为搞好专委会的各项活动,给全国优秀
的真空计量工作者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聚集真空优秀人才,共同发
展和推动中国的真空计量事业,为国防和国民经济服务。会议在进行交流的
基础上,进行了优秀论文的评选,共评出5篇优秀论文,对真空计量工作者
也是一个很大的激励。这次会议开的非常成功,学术氛围非常浓厚,达到交
流、沟通、学习、共同发展的目的。
2、参加真空新技术论坛
2011年10月16日-17日,委员会参加了在上海万豪虹桥大酒店举行的真空新技术论坛,大会共邀请了来自中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的8位知名专家就真空新技术的发展作了专题报告。真空计量专委会主任李得天研究员、副主任闫荣鑫研究员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专题报告。李得天研究员报告题目为“真空计量标准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国际上在真空计量标准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真空计量标准研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对极高真空测量面临的技术难题进行了分析,对解决的技术途径进行了展望。闫荣鑫研究员报告题目为“真空技术在航天领域应用”。全面介绍了航天对真空技术的需求,重点介绍了真空检漏技术和空间真空环境模拟技术对航天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新要求。其它专家的报告也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真空技术的最新进展,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3、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2011年5月1日-6日,第五届压力与真空计量国际会议在德国柏林的Relexa Hotel召开,中国测试学会真空计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得天研究员、冯焱副主任、成永军委员等参加了会议。来自意大利、美国、日本、英国、德国、韩国、中国等国家的13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交流48篇报告(其中邀请报告7篇),42篇张贴报告(其中真空部分21篇、压力部分21篇)。委员会共提交了3篇真空计量方面的论文进行交流。题目为:
(1)Composition analysis of residual gases in extremely high vacuum calibration chamber。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四极质谱计对不锈钢制作的极高真空校准室在烘烤前、后的残余气体成分进行了分析。一个热阴极电离规和一个四极质谱计连接在极高真空校准室上。烘烤前,开、关热阴极电离规以及对其进行除气,放出的气体主要有H2O、CO、H2、CH4和CO2。烘烤后,开、关热阴极电离规以及对其进行除气,放出的气体主要有CO、H2、CO2和CH4。整个烘烤过程完成后2h,XHV校准室内的压力在室温下通过分子泵串联抽气机组抽至8.97×10-9Pa,用四极质谱计分析到的残余气体成分主要为H2和CO。整个烘烤过程完成后4h,打开非蒸散型吸气剂泵对极高真空校准室抽气,结果表明非蒸散型吸气剂泵对H2具有较大的抽速,但对碳氢类化合物(如CH4)和惰性气体几乎没有抽速。用非蒸散型吸气剂泵对极高真空校准室连续抽气72h后,极高真空校准室内的压力从8.34×10-9Pa下降到9.12×10-10Pa。不锈钢极高真空校准室内的残余气体成分中大量的CO和CO2主要来自于四极质谱计。
(2)Measurement technology of very low gas flows。论文主要介绍了采用固定流导法测量极小气体流量技术。采用固定流导法测量极小气体流量,流量的测量范围为10-10 Pa×m3/s 到 10-8 Pa×m3/s,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94%。将固定流导法产生的气体流量引入到一个分流室,分流室上连接有两个流导比为187.9的小孔,仅有0.53%的气体流量通过流导值小的小孔进入校准室。采用这种分流法,流量的测量范围为10-12 Pa×m3/s 到 10-10 Pa×m3/s,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1.2%。采用以上两种方法(固定流导法和分流法)校准漏率值小于10-8 Pa×m3/s的真空漏孔,可避免四极质谱计的非线性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
(3)Calibration apparatus of pressure leak with constant pressure mode。论文主要介绍了新研制的恒压式正压漏孔校准装置。校准装置主要由供气系统、抽气系统、校准系统、恒温系统以及测量与控制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其核心思想是容积仅为9.48mL的定容室的优化设计,减小了正压漏率的累积时间。直径为0.8mm的细活塞通过动密封和变容室连接,活塞的移动可使变容室的容积改变量为5×10-10m3,延伸了正压漏率的测量下限。采用恒温水浴技术,在校准期间,系统的温度变化小于0.02K,减小了温度变化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采用锯齿波动方式,使变容室内的压力变化控制在±1Pa之内。正压漏孔校准装置的范围为(2.6×10—8 -1.8×10-3)Pa·m3/s,不确定度为0.9%-2.7%。
以上三篇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与会同行就相关细节问题:如小孔(阵列)的制作及分子流导的测量问题、流量精确分流技术、恒压式正压漏孔校准装置中的恒温技术、校准下限的延伸方法、极高真空条件下的残余气体分析技术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4、真空计量人员培训
2011年9月,委员会在兰州举办了真空计量和检漏人员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7个单位的20多人。这次专业基础知识培训包括真空获得、真空检漏、真空测量及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维护等,培训结束后进行了考核。
20111110日,委员会举办了校准和测量能力表示方式的培训班。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根据CNAS-CL07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测量不确定度如何从BMC向CMC转变的五种方法,即CMC用整个测量范围内单一值表示、CMC用范围表示、CMC用参数的函数表示、CMC用矩阵表示和CMC用图形表示。在培训的同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明确现用的真空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并要求在出具校准证书时严格按照CNAS-CL07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去执行。
2011年10月18日,委员会为甘肃省国防三级计量人员举办了计量检定人员考证辅导和测量不确定度的培训,参加培训的共有120人。通过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全面的培训,加强了专委会与地方计量技术机构的横向联系,同时也深化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为甘肃省的国防科技工业提供了服务。
真空计量专业委员会供稿
 
质量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我专业委员会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领导下,自觉应用科学发展观探索计量事业的发展,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把凝聚行业力量,维护行业利益,促进质量计量事业的持续发展作为委员会工作的出发点。紧紧围绕学会计量工作重心,团结和依靠广大委员,加强科研,关注民生,开拓进取,积极协调,努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质量计量专业的发展,赢得了委员单位的好评。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构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推进质量计量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量技术已呈现多元化、信息化,为了提高质量计量测试技术水平,促进学术研究与交流,夯实计量的基础地位和在管理体系中的基础作用,提高质量计量在企业及社会中的“知名度”、“显示度”、“重视度”。委员会在质量计量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技术改造;检测技术的应用及开发;软件的研究、检测;质量计量仪器的型评试验方法及探讨;质量计量相关规程、标准等技术法规的研究及其应用,以及称重计量仪器的防作弊功能探讨等方面展开了学术论文征集,经过各位委员、专家及计量同仁的共同努力,已收到二十四篇有关质量计量专业的学术论文。通过评选后,优秀论文将在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将新的学术观点和学术研究成果提供给同行及社会,为委员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提升学术氛围,促进质量计量专业的持续发展。
二、2011年工作年会暨技术研讨会在新疆成功举办
质量计量测试专业委员2011年工作年会暨技术研讨会于2011年9月9日-13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质量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鲁新光、新疆自治区计量测试院总工谭斌、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计量站主任刘金生、广西自治区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邹敏、内蒙古自治区计量院闫立新总工、委员会副秘书长史莉,以及委员会委员和特邀生产企业代表,共37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委员会史莉副秘书长主持。
鲁新光主任委员首先致辞,广西自治区计量科学研究院邹敏副院长和内蒙古计量院闫立新总工分别做了讲话。邹敏副院长在讲话中提到:计量工作非常重要,由称重造成纠纷时有发生;大型衡器检定工作量非常大,增加了企业负担,希望相关的专家与企业共同探讨达到技术突破。闫立新总工提出研讨会开的非常有必要,也很及时,并对委员会的精心准备表示感谢。
受大会组委会邀请,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计量站刘金生主任作了军队航天部门计量保证情况的专题报告。中国航空航天服装装备经过3年的研制,终于成功制造出我国自主研发的航天服,并在2008年神舟7号航天任务中,由航天员着装执行了出舱任务。刘主任还介绍了航天服在测量技术、计量考核、检测装备、计量标准化等四个方面的总体保障,以及计量测试平台的搭建,压力现场检测装置和现场流量测试方法的研究。
本次会议共征集论文24篇,其中衡器检定类9篇、误差理论类5篇、天平类5篇、称重传感器类2篇。共有15名委员提交了论文。另外,山东青岛市质监局闫宝珠顾问提交了云南红河州综合技术检测中心的4篇论文。大会宣读论文4篇。
会议对JJG14《非自行指示秤》(征求意见稿)、JJG13《模拟指示秤》(征求意见稿)、JJG648《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征求意见稿)、JJGXXX《混凝土配料秤》(征求意见稿)、JJG567《轨道检衡车检定规程》(征求意见稿)、《数字指示秤软件通用要求》(草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从规程的编写格式、依据、引用文献和计量要求等方面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11年度委员会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同时积极参与了相关专业的各项标准、规程、规范的审定及起草工作,积极参与了研发我国自己的衡器循环物料系统,参加了非砝码检定大型衡器的检定装置的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和现场论证会,为我国的质量计量测试专业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鲁新光主任委员对上一年度委员会工作进行了总结,布置了2012年的工作计划。他希望各位委员能继续发扬团队精神支持委员会工作,争做学会的优秀专委会。
三、2011年完成工作:
1、2011年9月委员会在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成功召开了2011年年会暨技术研讨会。
2、根据2011年的工作计划,通过全国质量计量专业方面撰写的很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完成了学术论文征集工作,经过各位委员、专家及计量同仁的共同努力,已收到24篇有关质量计量专业的论文。
3、积极参与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非自动衡器专项工作组”的工作。委员会顾问闫宝珠、主任委员鲁新光、以及胡强、刘伟、周彪等同志承担了非自动衡器相关型式评价大纲的编写工作,并参加了工作组的多次会议。
4、积极参与“全国衡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新一届委员会组建工作,闫宝珠、鲁新光、胡强、刘伟、尚贤平、历志飞、周彪被聘为今年五月份换届的第四届全国衡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闫宝珠顾问当选副主任委员。
5、积极参与“全国衡器计量技术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多次参加衡器计量的检定规程、规范审定工作,并积极参与规程、规范的起草工作。
6、2011年11月27日,委员会主任委员鲁新光同志参加中国计量测试学会2011年会员大会暨计量测试技术交流会,听取了学会理事长王秦平副局长及学会秘书长王顺安同志的重要讲话,并参加了计量测试技术交流会议,听取了学术交流报告,为下一步委员会的工作明确了方向和目的。
7、委员会成员鲁新光、胡强、刘伟、尚贤平等同志参加了中国衡器协会连续累计自动衡器工作组。
8、委员会成员闫宝珠、鲁新光、胡强等同志参加了由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委托福建省质监局科技处主持召开的“无砝码检定电子汽车衡”的科技成果鉴定会。
四、2012年工作计划
1、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领导下,继续为全国质量计量技术法规的编写和修改提供可行性建议,并对我国质量计量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积极的研讨。
2、继续征集质量计量专业的相关论文,改进和完善《质量计量测试技术论文集》的编辑工作。
3、举办质量计量测试专业技术培训班、研讨班及为质量计量测试科技服务的相关活动,提高质量计量测试人员的计量技术水平。
4、委员会主任委员鲁新光同志受中国衡器协会委托,筹建中国衡器协会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工作组。
质量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供稿
 
流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2011年流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共召开委员工作会议1次(暨年会)以及全国流量计量学术交流会1次。
全国流量计量学术交流会于2011年9月6日-9日在青海西宁召开,与会代表逾100人。会议特邀了几位流量计量行业专家、学者为会议做报告。主要报告内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樊尚春教授所做的《“863”计划-过程控制流量传感器及系统》,报告了近年来在电磁流量计、质量流量计及超声流量计开发研制中所取得的最新进展,着重介绍了有关超声流量计声路排布设计及非实流标定方面的研究工作等;天津大学张涛教授所做的《复杂安装条件下五种常用流量计计量性能测试》,报告了天津大学与中海油合作研究复杂流场对不同流量计影响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胡鹤鸣博士所做的《数值模拟在流量计量中的应用》,报告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应用数值模拟开展计量研究方面的工作,重点介绍了与三峡课题相关的研究方法与实现过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崔骊水所做的《空气流速计量的现状与发展》,介绍了计量院近年来在建立空气流速基准方便所做的研究工作,已建立的开口风洞及LDA激光测速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海自动化仪表研究院郭爱华主任所做的《核电站流量仪表的市场准入与质量鉴定》,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介绍了流量计的特殊应用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的特殊检测方法,开阔了与会代表思路。专题报告后,与会代表还与报告人开展了技术讨论,学术氛围良好,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报告内容充实,涉及技术领域新颖。
在全国流量计量学术交流会期间,9月7日下午,召开了流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委员工作会议(暨年会)。到会委员36人。2011年已是流量计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成立的第5个年头,2012年将是换届年,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围绕着第六届委员会工作的总结以及换届方案的讨论展开。首先,委员会秘书处对本届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了几年来委员会活动情况。委员会在本届任期内,保证每年召开年会及学术交流会一次,其中大型的学术交流会2次(与会人数达200人左右)。出版正式论文集3本,非正式论文集2册;委员会财务状况良好,达到以会养会,收支平衡。与会委员对秘书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委员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如扩展论文集出版渠道,增加省级计量技术机构参与程度等。对于新一届委员的产生方案,经与会代表充分讨论,初步达成以下意见:1、近年来委员会活动活跃,委员会人数可适当增加,但总人数控制在80人以内;2、增加省级计量技术机构委员;3、委员申请主要以技术为门槛,如技术职称、参加学术交流情况,发表文章情况等。
会议还对召开2012年年会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讨论,初步商订了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流量计量专业委员会供稿
 
电磁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电磁计量专业委员会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2011年工作取得较好发展。
一、年度工作会议
2011年初,电磁计量专业委员会依托单位制定了本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时间安排。针对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七个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对电磁计量的新需求问题制定战略部署,倡导和建议本领域单位和专家开展研究和调研。
二、年度学术活动
2011年4月15日,邀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马克斯普郎固体研究所教授克劳斯•冯•克里青博士访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并做技术报告,介绍量子物理在电磁计量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到会人数80余人。
2011年6月17日,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召开了电能表国际建议IR46第5号文件草案CD5专家讨论会。来自计量技术机构、主要电力研究所、电能表制造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共24人参加了会议。
2011年7月,在牡丹江召开电磁计量检定规程宣贯与电测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班,贺青、张江涛研究员,梁波、王磊副研究员做技术报告,介绍电磁计量领域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到会人数120余人。
2011年5月-10月间,在黑龙江、深圳、北京调研电动汽车发展对电磁计量的需求。
2011年11月,在长春调研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电磁计量的需求,并针对其电磁辐射联合当地计量部门进行监测。
2012年,电磁计量专业委员会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委员会建设成为全国电磁计量专业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建设成为电磁计量科学研究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纽带。在学会的领导下,全面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我国电磁计量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电磁计量专业委员会供稿
 
自动计量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工作小结
 
    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领导下,自动计量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得到上级机关和专业委员会所在依托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四院)的支持与帮助。委员会进一步落实学会关于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理规定和要求,在开展学术活动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及时与学会沟通汇报工作,自觉接受指导和监督管理。努力树立诚信服务意识并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和自身发展建设。现将2011年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1、积极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50周年专刊活动投稿。介绍专业委员会以往开展的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及出版的书籍。对专业委员会由国外仪器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更名的情况历史沿革作了说明。重点介绍了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
2、根据相应工程技术人员在自动计量测控技术控制等方面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交流和培训活动,为技术人员架设了交流经验的平台,探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计量检测技术问题,对研讨人员发表的技术论文向相关刊物进行推荐。
3、1月,在上海举办了最新噪声测量控制技术研讨班,有16个单位的20多人参加了讲座。
10月,在北京和深圳分别举办了电磁兼容计量检测评定技术研讨培训班,两期共有40多名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通过研讨和培训,帮助相关技术人员了解和掌握相关计量检测标准的变化情况及最新测试技术的发展状况。推动相关测试技术的最新成果,提高他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帮助委员们推荐发表论文,做好服务工作。
在新的一年里,专业委员会将根据学会的安排和要求,努力完成学会交办的各项工作,继续开展好相关的业务活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自动计量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供稿
 
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本着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本专业科技人员创新能力、促进我国高端计量仪器专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宗旨,重点开展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研究等活动。现将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2011年的工作概况汇报如下:
1、加强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打造名牌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学科发展;
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主办,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承办的国际精密工程测量与仪器学术研讨会(ISPEMI 2012)于2011年8月8日-8月11日在成都举办。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所长谭久彬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邀请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共焦显微镜创始人、牛津大学威尔逊教授,德国联邦物理研究院Harald Bosse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顾敏教授,台湾大学的范光照教授,日本东北大学Gao Wei教授和韩国KAIST的S, W. Kim教授担任大会副主席。
会议研讨内容涉及仪器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新原理仪器与系统、超精密传感技术、先进光学加工与测量技术、微/纳制造与测量技术、生物医学光学与仪器、激光测量技术与仪器和光电仪器技术等前沿方向和仪器学科领域重大热点问题。会议共组织了16个分会,口头报告 84篇,其中专题邀请报告21篇,张贴报告182篇。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为本系列会议的协办单位。论文全部收入SPIE出版的论文集,并由EI和ISTP全部收录。本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精密测量及仪器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已经显现出明显品牌效应。
2. 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本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ISPEMI系列国际会议这一交流平台,着力推动本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促成一批高水平的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的开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激光共焦扫描显微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德国联邦物理研究院(PTB)“精密微孔测量技术”;合肥工业大学-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纳米三坐标测量机”等合作研究项目。
综上所述,2011年专委会在上述工作中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并为2012年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一年里,专委会将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领导下,继续以大力推动本领域高水平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为工作重心,不断提升我国高端计量仪器技术领域的整体创新研究能力!
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供稿
 
热物性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材料热物性是表征材料性质的重要特征量, 包括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比热、热膨胀系数以及热辐射的发射率和反射率等, 在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能源有效利用、核能技术、新材料开发等高新技术领域, 以及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建筑节能、制冷空调等工业领域都具有明显的科学意义和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是技术创新、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基础。 2012年将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材料热物性测量领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2011年10月热物性专业委员会在北京组织讨论了材料热物性测量领域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规划。王补宣院士分析了当前材料热物性测量领域发展的前景以及发展方向。指出材料热物性测量应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考虑分子以及电子的运动。
计量院段宇宁副院长以及张金涛研究员介绍了计量院在热物性领域的研究项目,希望以计量院为依托,建立国家材料热物性测量的标准体系,实现材料热物性量值的溯源。同时积极组织参加材料热物性测量的国际比对,不断提高我国材料热物性测量的准确度。
中国航天集团703所何小瓦研究员介绍了材料热物性测量在航天领域应用的重要性。希望加强同行间的合作研究。
来自高等院校的委员充分交流了各自在材料热物性测量的最新研究方向以及研究项目。
会议间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观点,提出各自2012年工作重点。大家共同希望在王先生的指导下,材料热物性测量领域能不断发展,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热物性专业委员会供稿
 
压力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压力计量专业委员会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领导下,在全体压力计量专业委员会委员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      组织《压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的最终编写和审定 。
2.      压力计量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的工作总结。
3.      召开委员工作会议,商定2012年压力年会的相关事宜。
4.      压力计量测试简讯组稿编辑工作。
5.      学会要求的其他各项工作。
《压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一书原计划于2011年出版,但是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正在进行修订,编委会于 2011年11月22日组织在京编委根据新105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进行修改,会议地点:304所。《压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在2012年将进一步审定,计划于2012年6月交付出版社安排出版。
根据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要求,压力计量专业委员会将成立以来的人员组成、业务范围和活动情况分别进行总结和汇报。
压力计量专业委员会于2012年1月16日组织在京委员和企业代表共计三十人在中国计量科学院召开委员工作会议,会上讨论了《压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书的修订工作,总结了2011年的工作,商讨2012年压力年会的举办地点和时间等事宜。
压力计量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分支机构除了每隔两年组织一次全国压力计量测试技术交流年会外,还不定期编辑压力计量测试简讯。2011年10月26日,张力主任在304所主持召开压力计量测试简讯征稿编辑工作会议,10多位委员参加了会议。
压力计量专业委员会供稿
 
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一、召开了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2011年全体委员工作会议
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议于2011年9月17日在天津召开了全体委员工作会议。31名委员出席会议。会议内容:
1、天津大学董峰教授汇报了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主办,天津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国际多相流测试会议”的筹备情况,会议将于2011年9月17-19日在天津召开。
2、审议新委员资料,增补新委员:江苏大学王军锋教授;西安理工大学程文教授;清华大学付泰然教授;东南大学梁财副教授。
3、讨论筹备学术刊物;提议由蔡小舒教授负责筹办英文学术刊物,刊物名称另议。
4、讨论了“第八届国际多相流测试会议”(8th ISMTMF)的工作,决定由广东工业大学负责具体筹办8th ISMTMF,会议时间初步定于2013年在广洲举行。
5、讨论了“第九届国际多相流测试会议”的工作;建议由与日本多相流学会联合主办,会议时间和地点拟订在2015年北海岛举行。
二、组办了第7届国际多相流测试会议:
第七届国际多相流测试技术会议(The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asurement Techniques for Multiphase Flows)于2011年9月17-19日在天津大学召开。本次会议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征集到投稿论文99篇,经过会议科学委员会与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最终收录82篇,收录率为82.8%。论文作者主要来自三大洲10个国家,来自中国的论文数目占57.3%,其次为日本与英国,论文数量分别占17.1%与11%。
收录论文根据研究内容可分为“多相流测试技术与手段”以及“多相流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两大类,共11个主题。在多相流测试技术类,根据所采用的测试手段可分为PIV测量方法、阻抗测量法、光学与激光法、电磁法、压力法以及层析成像法等。多相流的基本问题类文章则包括气泡与液滴、多相流模型与热&质传递以及多相流流型的演化与识别等问题。
本次会议正式代表100人。包括未注册的学生与邀请嘉宾等,实际参会人约数为140人。会议有幸邀请到五位国内外专家做大会主题报告:
Koji Okamoto教授:《Multi-phase Flow Quantitative Visualization for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蔡小舒教授:《Recent Progress on In-line Measurement Techniques for Particulate Two-phase Flow》;闫勇教授:《Recent Advances in Flow Sensors and Instrumentation for Coal Fired Power Plant Optimisation》;叶茂教授:《Two-Phase Flow Measurement Techniques in Industrial Solid-Gas Catalytic Processes: 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金宁德教授:《Flow Pattern, Water Holdup, and Local Flow Characteristics Measurements in Horizontal Oil-Water Two-Phase Flow Pipes》。
会议收录82篇论文。SCI收录的国际期刊《Flow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和《Particuology》将各自为本次会议出版一本专刊。凡被会议收录的论文在适当扩充后即可通过以上期刊为本次会议专设的投稿通道投稿。目前已有30余篇论文进入专刊审稿程序。此外,会议组委会也已与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简称AIP)达成协议,为本次会议收录的论文出版一本会议论文集(ISTP检索)。基于作者自愿与组委会挑选的原则,AIP论文集将收录48篇会议论文。论文集目前已进入AIP出版程序中,预计在2012年年中即可正式出版,并在AIP网站上向全世界开放下载。
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供稿
 
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会工作总结
 
地矿实验测试分会于2011年6月召开了《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首发式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地矿实验测试分会换届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召开了第三届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会第三届委员会总体工作目标》、《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会2011年度工作安排》和《第三届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会管理条例》。
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领导下,在各团体会员单位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分会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将2011年的主要工作和2012年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各团体会员单位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旗帜,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努力推进地质实验工作全面创新。地质实验测试工作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地质矿产勘查、矿产综合利用和评价、地质环境评价、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等提供科学数据的重要技术支撑。
二、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联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地矿实验测试分会组织全国地矿实验室55家单位200 多名专家进行编写的《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历时5年,全书620余万字,由地质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召开了《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的首发式,该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是一部地质分析权威工具书。
三、地矿实验测试分会第三届委员会成立后,新一届分会秘书处积极开展工作,建立了会员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加强了与会员的联系渠道,信息更准确。同时秘书处尝试将每月出版的《地质实验信息》以电子版方式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网站上发布,会员可以在网站上下载出版发行的全部刊物,方便了广大会员。
四、积极参加有关会议和学术活动。分会派代表分别参加了2011年4月在江西南昌召开的“2011年全国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工作协作会议”,2011年8月在宁夏银川召开的“西部(西北、西南)地区地质实验测试工作协作会议”和2011年9月在河北保定召开的“华北地区地矿实验测试工作研讨会”。充分发挥了分会联系广大地矿实验测试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扩大了分会工作的影响力,为举办2012年地质实验工作会做好前期准备。
五、今年是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立50周年,学会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在广大计量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会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学会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地矿实验测试分会派代表参加了2011年11月26-28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在福建厦门召开的“中国计量测试学会2011年会员大会暨计量测试技术交流会”。与会代表共同回顾了中国计量测试学会50年走过的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总结计量测试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经验。会议对计量检测在新兴产业中发挥的作用,产品安全的计量技术,环境性能检测技术,新能源的利用和发展,低碳经济、温室气体排放的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等26家单位获得了中国计量测试学会2011年度计量诚信建设三星级优秀会员单位称号。
六、继续办好《地质实验信息》,坚持每月一期,按时出版。通过邮局发行到有关主管部门和领导以及全国各地矿实验室,同时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网站上发布电子版刊物,充分发挥传递地质实验测试科技信息“桥梁”作用。同时,给各会员单位寄发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学报”5期600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会讯”约1000册。
七、开展行业培训调研。为提高地质实验检测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加快地质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更好地发挥实验测试在地质调查与找矿中的作用,分会与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近期开展了地质实验室业务培训需求调查。计划在2012年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实验测试业务培训工作,为地质实验室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
八、积极做好发展新会员工作。2011年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会新发展了两家会员单位。
九、积极筹备编辑出版地质大调查12年来地质实验分析测试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成果汇编。已在《地质实验信息》第9期上刊发了成果汇编征稿通知。
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会供稿
 
医学计量分会工作总结
 
2011年,医学计量分会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领导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医学计量分会在2010年工作的基础上,以医学计量技术保证为中心,以技术基础建设为导向,紧密围绕保证医学装备质量安全,开展学术探讨和技术交流,较好地发挥了医学计量分会的作用。
一、医学计量分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1年7月16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医学计量分会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宋伟副司长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总后卫生部药品器材局彭东平局长发来贺信,中国工程院俞梦孙院士到会,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7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总后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所长,医学计量分会主任委员张炯作了题为《搭建医学计量技术交流平台,推动医疗设备质量安全建设》的主题报告。医学计量分会的成立,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计量检测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计量分会的成立将更好地通过团结和聚集医学计量界、医疗卫生系统和生产营销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技术保证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协作,提高医学计量的保证能力和医疗设备的质控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国家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服务。
在医学计量分会成立大会期间,同时举办了以强化医学计量,确保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大会通过FLUKE公司《美国医学溯源实验室体系及运行》的报告,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陈文祥教授的《医学测量实验室国内外溯源状况与进展》研究,全军医用电磁学计量测试研究总站贾建革高级工程师关于《军队医学计量校准实验室建设与思考》的学术讲座,全面展现了国内外医学计量实验室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总后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孙喜文副所长关于《军队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进展》报告,详实地介绍了近十年来,全军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对于保证医学装备质量,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次成立大会,得到了各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医疗卫生部门的广泛关注。与会者除了委员会代表,还有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大专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同仁的广泛参与。与会代表一致反映,这次成立大会是一次学术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完美结合,对提高人们对医学计量的重要认识和开展分会工作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成功举办了医学计量与质控安全(南京)论坛
为进一步加强医学计量的学科建设,研究探讨医学计量理论与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推动医学装备的质量控制与安全保证工作,医学计量分会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计量测试学会医学计量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11月18日-19日在南京联合举办了2011年医学计量与质控安全论坛。《论坛》得到了会议承办所在地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和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政府部门和职能机构的积极支持和通力协作。
本次论坛会突显的亮点是卫生、质监两部门联手,协同保驾医学装备质量安全,突出的主题是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控制。
论坛会共选出3篇论文作为大会主题报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唐日晶副秘书长关于《做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孙喜文主任委员关于《医学装备质量安全控制与保证》的两篇报告,紧紧围绕医学计量与质控安全,阐述了医学计量作为医学装备质量保证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医学计量检测是实时反映设备性能指标准确与否的重要技术手段。医学计量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彭明辰教授关于《美国FDA召回医疗器械的分析与启示》的报告,使与会者进一步加深了对实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意义的理解。论坛交流达成的共识是:作为计量工作者和医学技术人员,应该始终以医学计量检测为手段,作一个名副其实的装备质量安全的守护神。
三、 创办了《中国医学装备计量资讯》
2011年9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医学计量分会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密切合作,共同创办了《中国医学装备计量资讯》内部刊物(以下简称《资讯》),现已出版两期。
《资讯》的出版为医学计量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学术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以两个委员会会员为读者群,以适应医学科技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医改政策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为关注点。其内容以宣传报道医学装备技术与医学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有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科学研究、质控技术、技术监管、学术活动为重点。报道形式以专访、特约、撰写、转载和评论文章为主。
《资讯》将以不定期刊物形式出版,免费发送广大会员、团体会员,以及相关领导部门。
医学计量分会供稿
 
电子计量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电子计量专业委员会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2011年做了以下工作。
一、年度工作会议
2011年年初,电子计量专业委员会依托单位制定了本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时间安排。为支撑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倡导和建议本领域单位和专家开展研究与调研。
二、年度学术活动
⑴组织召开了“2011微波测量和微波技术”研讨会
电子计量专业委员会与2011年6月28日,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微波测量和微波技术的前沿研究”的研讨会。会议特邀日本计量院、IEEE MTT分会微波测量技术委员会的国际专家,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和航天科工集团203所、工信部通信计量中心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做专题技术报告。参加会议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50人。
⑵参与组织了第二十一届计量、测控与仪器仪表学术大会(MCMI2011)。
2011年7月2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了主题为“自动测试系统高峰论坛”的学术大会。来自全国 15所知名大学、7个国家研究所、6家从事自动测试仪器及系统研制企业和1家出版社的专家学者,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82人出席了会议。
⑶参与组织了第十届国际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术会议(ICEMI’2011)。
2011年8月16日-1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以“测试感知世界”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会议着眼于扩大国内外本领域学术交流的影响,落实产、学、研、用的结合,响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出席ICEMI’2011会议的代表230人,特邀代表15人。
⑷2011年3月和8月,电子计量专业委员会分别在成都、绵阳进行了国防工业对电子计量需求的调研活动。
2012年电子计量专业委员会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委员会建设成为全国电子计量专家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为电子信息技术推动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在学会的带领下,全面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我国电子计量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电子计量专业委员会供稿
 
室内环境及材料测试分会工作总结
 
2011年,室内环境及材料测试分会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2011年5月5日-7日,室内环境及材料测试分会熊伟秘书长和分会挂靠单位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王倪主任参加了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的“纪念‘5·20世界计量日’十二周年暨能源计量管理服务低碳经济发展” 研讨会。熊伟同志被学会授予2011年度“全国优秀个人会员”,这也是对室内环境及材料测试分会工作的肯定。会议期间王倪主任和熊伟秘书长向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领导汇报了分会工作。
2、分会熊伟秘书长为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协会成员,宣讲新修订的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并三次对检测单位的技术骨干人员进行了室内空气氡检测的培训,效果很好。
3、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是分会的委员单位,2011年组织了山东省建设工程室内环境检测单位学习新修订的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先后有近千余名检测人员参加了学习和考试,影响很大,进一步搞了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4、分会熊伟秘书长和会员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新仪仪器公司合作开展对《大气采样器》检定规程的修订工作,为根本解决困扰多年的采样不准的技术难题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展进一步技术交流打好基础。
5、分会还开展了会员咨询服务等工作。
室内环境及材料测试分会供稿
 
组织工作委员会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工作总结
 
在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领导下,在组织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全体委员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两委员会完成了2011年度的工作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2011年10月14日-17日,组织工作委员会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在桂林市联合召开了“组织工作委员会六届四次和学术工作委员会六届二次工作会议暨学术报告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两委员会的32名委员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学会杜小平副秘书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房庆副院长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两委员会秘书长、学会会员团体部主任徐钢主持。
杜小平副秘书长简单汇报了学会目前的一些工作情况。介绍了学会在职能技能培训方面的工作进展,就这方面的工作作了详细的说明。
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房庆副院长在联合会议上讲话,并作了节能减排方面的专题会议报告。房庆主任委员指出:两个委员会联合开会比较好,节省时间节省资金,今后要继续办下去,成为惯例。同时提出下次联合会议在完成委员会工作议程的同时,一定要增加学术交流活动,注重学术氛围,办出特色。
组织工作委员会还对增补六届理事会理事事项进行了讨论,对理事候选人的情况发表了意见。组织工作委员会增补中国计量学院宋明顺副院长、徐州空军学院张晓钟院长为组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宋伟副司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房庆副院长向两委员会的领导及全体委员表示感谢,谢谢大家一年来对委员会工作的热情参与和支持。同时希望两委员会在2012年继续取得好的成绩。
组织工作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供稿
 
 
编辑工作委员会工作总结
 
 
(略)
 
 
科普与信息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研制成九个化学重要标准物质
 
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地学研究中的重要标准物质研究》项目通过专家评审。项目研制出的3类共9个地学研究中急需且特殊的标准物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地质实验标准体系,适应地质基础研究和资源环境调查评价的要求。
3年来,标准物质研制项目组围绕当前资源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的要求,联合美国、德国、法国、我国中科院、原子能院等多家国内外权威实验室,采用高精度质谱仪、激光微区分析仪、中子活化分析等国际先进的分析技术共同定值,研制出3类共9个地球科学研究中急需且特殊的标准物质。其中铜锰硫化物物海山富钴结壳的铼、鋨含量及鋨同位素比值的标准物质各1个;玻璃态硅酸盐微区原位痕量元素分析标准物质4个,定值元素达到40个;具有超细粒度的海湾、河口沉积标准物质3个,定值元素达到54个。同时,项目组系统收集和整理了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英国和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等有关土壤地球化学有机分析国际、国家、地区和行业标准600多个。包括分析方法标准、参考物质标准和土壤地球化学评价指标三大类;对国内外土壤有机分析参考物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专家组认为,该项目通过大量科学细致的研究以及对科技资料、信息的采(收)集、整理和评价,在推进地学标准物质以及标准数据库建设方面均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为地学研究提供了共享资源和条件,在地学基础性研究及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调查开发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解决该领域由于缺乏相应标准物质而导致基础研究和资源环境调查评价数据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使研究和调查数据更具有可靠性与可比性,同时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地学
研究中的标准物质研究和标准资料的收集整理,还将有助于逐步建全完善我国的地质实验标准体系。
 
新疆发现特大型稀有金属矿床
储量超现有全国总储量
 
新疆拜城县境内探明一特大型稀有金属铌钽矿床,预测铌矿资源储量超过10万吨,钽矿资源储量超过1万吨,另外还有鉿等其他稀有稀土金属。
目前中国已探明的可利用的铌矿储量仅有8万吨,拜城县这个特大型铌钽矿储量已经超出了中国已探明的铌矿总储量,达到特大型规模,预测开发后的总价值将超过1300亿元。该矿体存于碱性花岗岩内,系全岩矿化,规模巨大,易开采。
玉树发现储量300 吨超大型金矿
 
青海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境内大场地区发现一超大型金矿田,远景资源量达300吨。大场地区534.85平方公里的整装勘查区已形成一个超大型金矿田,大场、扎家同哪、加给陇洼等5个矿田累计黄金资源量195吨,按现价折算达604.5 亿元。2011年大场地区有望新增金资源量35吨,累计达到230吨,到2015年预计整个大场地区金资源总量可达300吨,达到超大型规模。大场金矿的勘查突破还带出了东昆仑金矿“金腰带”,五龙沟、沟里地区、滩间山等6个金矿累计提交金资源量430吨,远景可达700吨,按现价折算达2170亿元。
 
青海发现首个亿吨级铁矿区
 
青海格尔木市朶林格地区铁矿勘查有新收获。钻获大量新矿体,使矿区目前铁矿石资源量累计达1.5 亿吨,结束了青海没有亿吨级铁矿石的历史。经过地质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新发现矿体5条,走向约200米,倾向长100米至450米,铁矿体平均厚4.66米至11.35米,铁平均品位43.16%,钴矿体总厚11.73 米,低缓地磁异常检查钻孔中发现視厚度共计217.36 米的铁矿,新增铁矿石资源量
6292.14 万吨,累计达1.5亿吨。
以上转自《地质实验信息》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原副理事长潘必卿同志逝世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潘必卿研究员,因病于2011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
潘必卿同志1945年6月出生,福建省福鼎县人。1963年9月至1968年12月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制造系学习。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8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至1979年3月任贵州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电学室主任、副所长等职务。1983年11月至1991年12月任贵州省标准计量局局长,1991年12月至1993年11月任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司司长,1993年11月至2005年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2006年退休。
潘必卿同志1993年11月起担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职务。当时计量院正处在发展的艰难时期。他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轮子”的发展思路,使计量院驾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这“两个轮子”平稳的过了艰难时期,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在“十一五”期间两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计量院跻身国际先进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1998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荣立一等功。同年获国家质检总局优秀党务工作者。2004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潘必卿同志1989年当选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1994年和2000年先后当选第四、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潘必卿同志积极支持学会工作,为学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对潘必卿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向其家人表示问候。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2011年12月26日
 
 


附件:
版权所有: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后台管理]  今日访问:82159总访问量:2469067  

最佳浏览分辨率1280*800或1440*900为了本系统能更好的为您服务请使用IE8.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